
周五的早上,“小丸子”的妈妈给我发了一个信息,询问孩子这两周是否有出现异常,这一信息的到来使我感到诧异。
“小丸子”是一个六年级的孩子,是老师眼中的“宠儿”,同学们眼中的“学霸”,学习好,能力强,有想法,还有“侠女之风”……想起她,我感觉有说不尽的优点,而她的母亲是一个思维前卫,逻辑严密,一直走在科学育儿前沿的“优秀家长”,还是我们班的班亲会会长,这样的一对“双赢组合”竟然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需要我来协调的问题不禁让我有些疑惑。
丸子妈提到因为“小升初”的原因,在家里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严厉,使孩子最近的脾气变得很大,在家根本不愿多说一句话,做作业的时候要求父母不能说话,不能进入她的房间……甚至在家闹起了“早餐革命”,对于妈妈做的早饭各种挑剔,于是,父母就威胁要停掉她的早餐,她还回了一句“好的”,把父母气得够呛……
听完了丸子妈的“控诉”,我感觉她所说的这些事情只是孩子受了某种刺激后所表现的一些表层现象,于是,没有急着去给家长“开药方”,而是平静地询问了最近她与孩子之间是否出现过比较重大的矛盾,此时,肉丸妈不禁有些惭愧地说到,最近,他们和孩子间确实出现过几次重大分歧:
第一次是因为她在补习班中的排名想对同班的几个同学有些落后,于是母亲批评了她暑假后没进入状态导致考试失利;
第二次是因为补习班里布置了一批限时完成的数学作业,但是孩子没有完成被补习班老师在微信群上点了名,于是母亲又再次要求孩子抓紧时间完成作业,而孩子则因为觉得题量太多跟家长顶嘴,态度比较无礼,使母亲忍不住打了她一个巴掌,肉丸妈说,这是她第一次打孩子,她强调了自己打完后意识到自己的冲动,于是跟孩子解释了打她的原因是因为她的对话态度而不是因为是否完成作业;
第三次是经常一起回家的邻居妹妹(二年级)总是因贪玩推迟出校门的时间,耽误了丸子回家的时间,让她觉得特别的烦恼,但丸子妈觉得邻居间互相帮忙接送是一件举手之劳,而且邻居的妹妹年纪小,有点贪玩是可以理解的,于是劝告孩子要懂得换位思考,学会包容别人。但是孩子看到母亲“鸡汤式”的劝导,只是撇撇嘴,说母亲在偏心邻居的小妹妹,任母亲怎样劝导,她也不再吭声,还回了一句:我不再说了,省得被你说我态度不好……丸子妈说到这里,自己都有点哽咽了……
原来是“青春前期的小风暴”——听完丸子妈的叙述,我内心已经有些主意,于是,我跟丸子妈做了一个实验——“粉红大象”实验,首先我请她闭上眼睛,幻想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地,我们正舒服的坐在草地上,这时的你千万不能去想天空中出现了一只粉红色的大象,千万不要去想哦……接着我让她打开眼睛并询问她是否有去想这只大象,她幽默地说感觉被我带沟里去了……
于是我便从这个“沟”作为切入点,跟她谈到“反面语言”(‘不’字语言)的理论: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实验说明过一个道理,那就是4岁以下的孩子根本不理解“不”的含义,而后来为什么跟他们说了“不”以后会有效果,是因为孩子感受到了你的情绪,或者因为受过惩罚而留下印象。所以,我提议丸子妈尽量用正面的语言来和丸子沟通,每当想说“不”时先刹刹车,让这个提醒能用正面的语言模式说出来,使孩子易于接受,使亲子关系不受影响 。
其次,我提醒家长,孩子正处于一个人生的成长关键期——青春前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了模糊的“本我”意识,并强烈需要别人,特别是需要身边亲近的人承认她的“存在”,她的观点,强调自己不是父母的附属物,所以遇到意见相左,怒气冲天时,作为更为成熟的父母,不妨先将问题进行一个“积极的暂停”,以便双方都有一个调节情绪阀门,冷静思考的机会,避免损害亲子关系。
最后,我建议她在周末的晚上与孩子进行一次平静,平等的对话,并且为自己对孩子做过“粗暴”举动进行真诚地道歉,然后去好好听听孩子最近的感受,在孩子叙说自己的感受时,专注的聆听,做到不打断孩子的话语,聆听过程中还能适当地握住孩子的手,搂一搂孩子以示理解和认同。
丸子妈听完了我的建议后感到豁然开朗,对我表示感谢后便积极地答应回家后马上实施我的提议了。
结果如何?我们下回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