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都是分外惊喜呀!今天吃过早餐,刚一出餐厅门口,熟悉的身影便映入眼帘,锦山第二小学刘校长,他们一行五人也来到了志成小学,亲切地握手问候,乡音乡情醉暖人心,带着这份喜悦开启了新一天的学习生活。
一共听了五节课,在南址听了两节语文,在北址听了一节数学,一节科学,一节英语,不一样的学科,却是一样的精彩。李主任和周主任的语文课再一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我诸多思考。
《一块奶酪》是三年级的一篇略读课文,李主任首先带领孩子们回顾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童话故事,还让孩子们回忆了故事的主人公,然后开始带着孩子们走进《一块奶酪》的故事,初读课文后同桌检测互读,接着扫清了字词障碍。然后是围绕课文的两个任务展开学习:其一本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其二你喜欢蚂蚁队长吗?为什么?对于任务一,李主任的引领非常巧妙,她贴了一块奶酪的图片在黑板上,让学生自由说,互相补充,从搬奶酪说起,到拽掉一块奶酪,想偷吃,命令小蚂蚁吃,最后搬回,按照顺序把故事说清楚,再让孩子们看着搬书完整表述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种方法的引领是最巧妙的!对于任务二“你喜欢蚂蚁队长吗?为什么?”让孩子们自由谈,充分放手,但又有抓手,李主任给出了基本流程:亮观点,说段落,品词句,讲原因,孩子们说得有理有据,特别好,爱护幼小,自律,以身作则等等,我以为这已经很完美了,就在这时,李主任抛出一个问题“有不喜欢蚂蚁队长的吗?有没有不同意见?”我当时不解,为何有此一问,紧接着就有一个好女孩举手,她认为蚂蚁队长不是完美的,也有过小私心。李主任说:如果不写这点小私心,直接就是那么完美,一点没动心,这个故事还生动吗?孩子们七嘴八舌说开了,这样的讨论更有意义,渗透写法,品析人物形象。最后是总结归纳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线索物品(一块奶酪),可爱的主人公(蚂蚁队长),有趣的故事(搬,拽,偷,命令,搬回),演绎一个精彩的童话。细细回味这一节课,处处都是方法的引领,思维的碰撞,在品析语言中渗透写法。
下午参与了四年级组语文学科的“备研活动”,是大单元整合教学,单元主题是神话教学,生字词大整合,课内阅读大整合,课外阅读大整合,神话人物大整合,仅仅围绕单元语文要素“起因,经过,结果;边读边想像画面;品析人物形象”,对本单元的教学进行重构,确保深度学习的发生。他们的构想,给了我许多思考,不妨尝试一二,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那一节数学课,给我的是极大的震撼,孩子们真实学习,深度学习,探究学习在这一节课里体现得堪称完美,不敢妄自评论,有待慢慢琢磨。
今天的课堂观察发现:北京的孩子思维真是活跃,而且这些孩子们见识广,表现欲很强,都期待被老师关注,主动和听课老师打招呼,甚至有的小孩儿下课了特意跑过来,告诉我们“我妈妈也是内蒙古的,咱们是老乡”,孩子们特别大方热情且彬彬有礼,都市孩子满脸洋溢的是自信,他们哪来的这份自信呢?一定是家长和老师给的!可见他们平时都是在被认可、鼓励中成长的,一次次体验成功的快乐,被人赏识的喜悦,怎能不自信呢!而我们的孩子是否也得到了老师和家长这样的尊重、认可和赏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