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是一个特别早熟的孩子。不是指智商一类的聪明度,而是对周围人与事物的敏锐度和同理心。
我妈说,我出生不久三天两头就挂点滴,手上扎多了就往脑袋上扎。我想,是不是总是这样挨痛多了,以致于后来遇到多难的事我都习惯一个人倔强地扛过去。
我三岁才学会磕磕碰碰走路,说话还说不清楚。我爸妈一度觉得我不是脑子有问题,就是得了什么骨头软的怪病。然而医生鉴定我是正常的。
我妈说,有次上街,我爸身上只剩搭车回家的钱了。我当时看见一个彩色的气球,很开心,目不转睛。我妈看出我的心思,抱着我对我说:如果买了就要走回家,爸妈都很累了,不买好吗?我点头。但一路上我都趴着闷闷不乐。我妈和我爸商量一下,那就走路回家吧。
我爸问我:是不是想要气球?
我说:不。
我妈说:我们倒回去买。
我说:我不要。
倒回去,卖气球的阿姨拿着气球逗我开心递给我。我顿时哇哇大哭起来拒绝,生气地叫:我不要,我不要。
爸妈上班,我总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坐几个小时等着。隔壁小伙伴的衣服每天都沾满泥灰,我永远都是干净的。我自己摔的,不管多严重都不会哭。我一直都只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害怕打扰麻烦别人。
当然,这些事我都没有记忆。但是我常会想大概是从小就奠定了这样的性格特质,长大后一点也没变。懂事,却很别扭。
我从来都不曾感觉自己很年轻,骨子里有一种无法摆脱的老成与脱世。兴许小的时候,想要的 想做的 能做的 少之又少,所以倔强一面总是被懂事一面轻轻覆盖着。越到大的时候,棱角才稍稍显现出来。
我说我的青春期没有叛逆时期,没做过任何出格的事,你信吗?
那种不听课,不玩手机,不惹是生非,不谈恋爱,不逃课,不迟到的人,就是我。我真的是不喜欢学习,一直都把学习当习惯似的,并没有拼了命去争取高分的经历。不管在多优秀的班级,还是成绩垫底的班级里,我都是中上成绩。我在自己的安全范围内,随意的生活,随意的学习。很认真地投入和别人的情感羁绊 但最终总是很随意地保持距离,因为早恋一词并未给我足够安全感。碌碌无为。
那种孤立无依没有意义支撑点和吸引力的生活状态在我高中三年达到顶峰。
最后随意地填志愿,只要是一个远方。因为我无法继续这种生活方式而不尝试寻找改变,坐以待毙。
18岁以前我自以为除了感恩接纳和学习别人用大半辈子积累的好心赠予,可能没有资格去挑剔选择。可18岁以后,我必须去经历我应该经历的,去看不一样的风景,去遇见不一样的人。为着自己觉得有意义有趣愿意的事去体验,去走真正属于自己走出的路。
然后大学我就拉着两个行李箱从中国的西方到了东方。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没有熟悉的方言,没有认识的人,没有习惯的美食小吃。不得不丢掉从前的无所事事,学习适应与不同的人交往。而这个时候我就像注入了鲜活的血液,每一天都在新事物里面挖掘享用一种全新的氛围与气息。
我开始做除了填志愿,更多一直想做但父母不赞同的事情。
我们学校在郊区,校外就是高速公路,每次去市里坐公交至少两个小时。我每周末都去兼职,报名各种各样的。当然,遇到过很多假的中介或者忽悠人的,然后就在那周围逛一逛当作一天的收获。他们都说,自己在外注意安全,在学校里好好呆着就好了。我说好。但没告诉他们,我总是报名后靠着百度地图找到自己的兼职地点。和兼职小伙伴一起在夜色里漫无目的地走过无数次,开一台电脑好几个人就厚着脸皮趴在网吧睡觉,我本是慢热的人却听过无数陌生小伙伴的心声故事,见过无数的善意与温暖。然后给自己买一双鞋子,一条好看的手链,或者吃一顿美食,那么点工资就没有了。那时候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只觉满腔热血青春活力,忙得不亦乐乎。
我开始去从前比较抵触的地方,一点一点发现并没有什么不良。很多时候,不是地方不好,而是在那里遇到的人不对,然而人们就会很主观地把它们列作禁区。比如网吧,比如KTV,比如台球厅,比如旱冰场。我在这些地方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善意,表现方式不尽相同而已。通宵游戏的男孩子们,总是一口一个脏字,气的键盘都快敲碎似的。在旁边坐着听歌的我直怕他们突然打起来。而结束后,若是输了,他们也是毫不掩饰失败带来的懊恼苦笑。若是胜利,便像孩子一般一起大叫。他们身上没有那么多书生气,保留的原始的孩童般的戾气,在这个本该大家互相伪装客气成熟的年纪里坦白露出,我竟觉得真实可爱。滑旱冰总会有人在你不会时带着你玩儿,偶尔还会组成一个长队,一起旋转,一起飞翔,一起摔跤,一起哈哈大笑。一群人在餐桌上喝酒,总是你干一杯我干一瓶,看有人不行了,会说喝嗨了就别继续了,女生喝白开就好,不然就男生替喝。我依旧不会抽烟,能喝少量啤酒,不会说脏话。不一样的是,我接受理解每一个人的习惯。他们吐着烟雾,醉的一塌糊涂,满嘴粗口,吹着牛逼,嚎啕大哭,我会有些心疼。我喜欢人的率性和最真实的本质。
我喜欢走路,看看那些景色人情。不管是学校周围,还是离得好远的地方。我赞同那句,去某个城市,不一定要去耳熟能详的名胜古迹。如果想体验当地的风土文化,就找一所老街上的房子,在那里住一晚。晚上和当地人一起逛逛夜市吃吃特色小食,清晨很早起床,去走走附近的景观,排队买一份地道早餐。进进百货店,大商场,服装店,饰品街。其实有时会觉得,这个地方的建筑都是一个模式,两条大街没有什么不同。但是还是愿意走,只为了那种感觉,像是和土地和城市有了一次见面。或许,我们每个人走过的路都是生命历程的一个烙印吧。
我的认知里,每一个存在都应该有自己发热的地方,而不仅是为了填下那个点。在社团里,很多个周末我们都是顶着清晨的寒风和困意天不亮起床,然后组织一起坐两个小时公交,去各个敬老院陪一陪老人们。那种集体一起做一件事的充实心情的确好过于赖在寝室的颓废感。
后来带领公益社团,我花了两天的时间写了一份为福利院儿童募捐活动策划书。提交到团委审核,书记直接说我们瞎闹事,凭什么让自己学校的学生给外面的人送东西。我说,帮助不是都给困难的人吗。本来一分钟盖个章的事,我们去申请了两天。募捐计划三天,其中硬件软件服务人员我们都自己安排解决,希望团委老师帮助的唯一一点就是帮忙宣传给各院系。结果,我得到的答复是,要做活动你们自己做,不但不会有任何支持,更限制宣传,最小限度闹一闹就算完。随后我们几个人就占着那两三平米的小道,拉横幅,放音响,置自制宣传页。餐厅员工刚开始都在质疑敌视,我们去吃饭都怕我们是去要钱的。而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同学们都很支持,也是让我感到比较有动力的点。最后那天,学校的两个餐厅和两个超市老板都捐出超乎我预计的食品物资。其他社团的小伙伴也组织来帮我们运物资到仓库。三天下来,同学们捐赠的各种衣物食品图书画笔,不包括被我们选出扔掉的药物和化妆品,也堆了大半个仓库。周末的时候,我们几个人花了两天时间在仓库清点物资,分类包装。
后来,物资是团委带着各个社团,一些老师代表,还有记者一起送去的。其中还被扣了矿泉水和几箱牛奶在学校。回学校的车上,他们理所应当慷慨发言诉说自己的同情心和泛滥眼泪。最后很多新闻媒介报道此事,用尽悲天悯人的词汇渲染这些人的善心。
那一刻,很可笑。
我觉得这些事是因为本身的意义所以给人的生命一种内在仪式感,让我们体味事情本身。而大肆渲染的作秀成分怎么也让人高兴不起来。
前段时间我妈告诉我咱们家正处于经济危机时刻。我闺蜜告诉我她要结婚了,我是伴娘,这是我们十几年来的约定。我告诉我妈我要请假回家,我妈劈天盖地数落了我一顿。我没有什么意思,只是告知一下,和同学借了钱,回来后做点兼职抽点生活费就把钱还上。我妈说,两天就结束的事不是非你不可,为了这么一下的热闹你费那么多时间精力是为了图什么。我说,那样我会后悔的。我妈说,你现在越来越一根筋了。然后挂了电话,不欢而散。
我不想一生结束后,回答别人:我这一生一直都吃好穿暖,并没有什么感动或难忘记忆。
我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一定要挣很多钱,不是嘴上说的那种。而是真正意识到,只有自己真正独立,对自己才有足够的决定权。我承认,虽然理解各种观念,但还是有些许迷茫的。
可,这些时候,为着自己想做的事努力时,在十八岁后的五味杂陈的历程里,我才突然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青春。不怕失败,不怕犯错,就怕困在一个舒适圈里温水煮青蛙,煮到没有自己的脑子和意识。
我会好好努力的,不管往后成为何种何样的人。满怀善意,好好活着。理性对待,然后又抱有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