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保健品“坑老”现象屡见不鲜,即使媒体报道了各种“骗术”,可是老人们在各种“忽悠”下,依然难挡对保健品的热情。
而商家也正是抓住了老年群体的种种特性,专门坑害这一目标人群。
在我们身边,有不少老人省吃俭用了一辈子,晚年却掏空腰包买保健品。
在中国,有一半老年人买过保健品!
中国保健协会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调查显示,超过65%的老年人使用过保健品。在保健品获得渠道中,有近66%的老年人因公司推销、广告宣传而购买保健品。
中国保健品市场呈现“老人专属”的特点。有分析指出,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都是保健品消费大国。
2015年,美国人均在保健品上花费达140美元,日本104美元,中国只有不到24美元。
美国50岁至80岁人群中,有50%会食用保健品,但在30—49岁的中青年群体中,食用保健品的概率也达到40%。
而中国则50%以上的保健品消费者都是50岁以上的人群,20—49岁的保健品参透率只有15%左右。
为何中国的保健品市场如此青睐老年人?
首先,认知不同。
国外把保健品仅仅作为营养补充,即食物以外的一种营养补充剂。所以,大部分人都可以食用。
但在中国,保健品则被“神话”,它既有万能的保健作用,还能包治百病,因此,不仅老年人自己爱买,很多人还会选择购买保健品去送礼。
那些患病的老人,希望通过保健品治病,健康的老人,则希望通过保健品“续命”,总之,保健品经过虚假宣传后,已经变得“神乎其神”。
老年人出于对健康的需求,认知上会更倾向于治疗功能。
其次,监管不力。
国外相关部门对保健品通常是轻审批,重宣传;国内则相反,重审批,轻宣传,等于是对产品后期的销售和市场,干预不足,监管不到位,使得诸多“神药”畅游于大街小巷。
因此,市场上诞生了不少诸如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张长林一类的“专家”,这类人常常打着各种旗号,大张旗鼓地欺骗消费者。
老年人遭遇“忽悠”后,辨别能力弱,容易陷入对方的营销陷阱。
最后,空巢老人有钱、有闲。
空巢老人常常独居,与子女交流少,信息不畅。外加很多老人退休后,多多少少手上会有点闲钱。
多数老人在年轻时“艰苦奋斗”,老了后,爱好很少,精神上比较空虚,常常被热情的销售人员所“俘虏”。
经过“洗脑”后,老人们纷纷掏钱购买。
保健品骗局的花式套路:
1. 恐吓营销
有些保健品公司会组织免费的“专家义诊”,美其名曰为爱心公益讲座。
不少“专家”单独为你“把脉”时,会说你得了某种病,还比较严重,甚至说你体内有癌细胞,借助一些仪器给老人做体检,拿着虚假的监测结果吓唬老年人。
不少老人就是因为参加过这类专家讲座后,购买了一种能治病的口服液,媒体早就报道过,成本低廉的口服液,价格甚至还不到10块钱,就敢跟消费者要几百上千元。
利用恐吓,直击老年人怕得病的痛点,胡编乱造,迫使老年消费者掏钱购买产品。
2. 奖品诱导
很多骗子会组织老人进行免费旅游,免费体检,赠送小礼物,或利用抽奖等形式“哄骗”老年人。
老年人在得到这些“小恩小惠”后,会放松警惕性,加之认为本身就是享受“优惠”,于是觉得自己一点不吃亏。
朋友的妈妈参加了一个旅游,一人仅花100元,就可以实现2天1晚的旅行,听朋友讲,每次吃饭时,都有专人拿着“样品”给大家传看,另外有专人在前面“讲课”,宣传这个产品有多好,有多适合老年人,今天是厂家直销,优惠力度很大,机会难得。
最后,朋友的妈妈一不小心,就花了6000多买了两盒保健品,回来还跟朋友说自己买到了好东西,并不认为自己是上当受骗了。
3. 利用“高科技”忽悠
北京丰台区一家公司,声称自己有一台可以检测出人体主要血管、头颈部健康情况的仪器。
一位老人本身患有颈动脉斑块,服用该公司的药物后,再来用他们的仪器进行检查,结果发现病情明显好转,老人以为找到了特效药,又购买了上万元产品。
其实,该公司使用的检测仪器,本身可以“暗箱操作”,随意调换数值,直到该团伙被民警发现,老人才明白自己受骗了。
不少公司正是利用“高科技”的元素,来忽悠老年人,使其深信不疑。
4. “利用”政策行骗
有些骗子将自己的产品与国家的政策挂钩,千方百计骗取老年人钱财。
曾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崔大爷通过电话购买了30盒巴西蜂胶,一位自称是中科院的院长的人打来电话,说只吃蜂胶还不行,必须配合其他药品才有效果。
崔大爷说自己经济能力有限,对方称,国家有5年4.2万的救济扶贫款可以申请,但必须先买药,随后,屡次以收取扶贫款服务费、税收、好处费为由,向老人索要钱财,最终骗走老人7万多养老金。
5. 打“感情牌”
有些行骗组织会采取一整套“流程”来俘获老年人的“心”。
很多子女工作忙碌,探望父母时间少,老年人在精神和情感上较为空虚,而一些骗子公司常常抓住老年人这一弱点。
给老年人讲座,过程中,销售人员各种热情,甚至直接下跪叫“爸爸,妈妈”,各种赠送礼品,分文不取。
接下来,那些销售人员还是热情洋溢地为“爸妈”服务,还是各种送礼品。
然后,进行产品限购,名额有限,想买的还不一定买得到,销售人员各种给“爸妈”帮忙,帮其购买好产品。
最终,老人们纷纷踊跃掏钱,没钱的还会借钱购买,被“感情牌”套牢。
真相:保健品并不能治病!
时下的许多保健品,宣称针对老年人腰腿疼、内分泌失调、睡眠不好等常见病症,吹得天花乱坠。
专家介绍,保健品它的本质就是一种食品而已,它不可能治病的!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保健品不是药,不能宣传它具备防治疾病的功效。然而现实中,夸大、虚假宣传的情况又是普遍存在的。
安徽医科大学的流行病学专家祖述宪教授,曾经写过文章分析这些保健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我国现今的保健品有些是「挂靠」营养物质,有些则是重新加以包装的传统「补品」或「补药」,如人参、鹿茸、阿胶、燕窝等。”
“其实,不论从化学分析还是实验或临床试验的结果来看,传统补品都没有所谓的保健作用,甚至连普通的营养成分也缺乏。对卫维生素和某些微量元素如碘、锌、硒虽是人体代谢所必需,但其需要量有限,并非多多益善,保证膳食均衡就足够了。相反,长期大剂量服用不但无益,还可能引起毒副作用。”
另外,市场上还有相当多来路不明,没有“蓝帽子”的三无保健品。
这些保健品为了突出“功效”,往往会添加一些非法成分,推销这些产品,简直是谋财害命。
如何防止老人上当受骗?
1、 多陪陪老人
既然推销员是靠打亲情牌来推销保健品,就不能给他们可乘之机。平时多给家里打电话,有时间就常回家看看。
这样,老人也就没那么孤单了,我们也更容易了解家里的情况,能够及时去制止。
2、 定期带老人体检
免费体检是吸引老年人上当的一种方法。与其等专家们危言耸听地夸大病情来吓唬自己的父母亲人,不如定期带老人去正规医院体检,这样让老人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有一个准确了解,也就不那么容易受到伪专家们的忽悠了。(点击此处——小编邀请您和我一起回顾凯歌健康微讲座「定期健康体检的必要性」)
3、 普及一些健康知识
老年人获取健康科普知识的渠道有限,反倒容易轻信那些养生鸡汤和谣言,平时不妨多给家中老人普及一些健康科普方面的知识,这样也有利于老人的自我保健。
但愿,曾经的悲剧不再发生。
缺少子女陪伴,热衷于养生又缺乏健康知识的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去买保健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