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
细读论语卷十(子张、尧曰)

细读论语卷十(子张、尧曰)

作者: 田园读书人 | 来源:发表于2016-06-17 13:15 被阅读78次

子夏像 子张第十九

这一卷主要是孔子弟子的言论。

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说:看见必然会面临的危险,还能够毅然执行君命;看见唾手可得的利益,还能够考量一下是否符合道义;祭祀的时候身心保持着恭敬,丧葬的时候身心沉浸在哀思中,这样的儒士也算是个称职的儒士了。

19-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德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还是子张说的:你听到了一句包含高尚品德的话,也赞成这一主张。可是如果你赞成它但并不愿意去弘扬,相信它但并不愿意去执守,那么也不能算你真的具备了这一品德。

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的门人向这个子张请教如何和人交往。子张问门人子夏是怎么说的?回答说:可以交往的就交往,不可以交往的就拒绝。

子张说道:我听说君子尊重贤明的人,但要包容普通人,有善行就夸赞他,没有善行的值得同情。如果我很贤明,就不会有人是我不能包容的,如果我不够贤明,别人也就不会来和我交往,哪里还需要我来包容他们呢?

子张的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其实与现实有距离。前面说过的,教育不适于上智下愚之人,但适用于中庸之人,道理与此相通。子张说的是关于大贤与大不贤之人,子夏说的适用于我们每一个处在大贤与大不贤之间的人。

19-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比子张确实要踏实许多,他说:即使异端小道、百家众技,都有它正确的地方,都有它有价值的地方,但迷恋于此则会失去大方向,所以君子一般不去学习这些。

19-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说:热爱学习的人,每天都要学一些新知识,并且时时把玩,至少一个月内不会忘掉。

这句话要是让子张听到,一定又会来纠正子夏:没有价值的立刻忘掉,有价值的一辈子也忘不掉。

19-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的这种不走极端的思想其实很伟大。这句被复旦大学用作校训的话,其实不单是治学的态度(如同我们一般的理解那样),还包括了治学的方法。

通过广泛的学习以达到见多识广,思想就会很开放,你可以接受各种想法,大道也好,小道也好。然后你再逐条细细拷问、细细思索,去伪存真,寻找到一个真理来。

其实这就是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寻找到真理,用真理来处理人事,当然“仁在其中”

19-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还很注重操作性。子夏说:百工必须在他们的作坊里才能做好他们的手艺,那么君子要实行他们的大道,也要通过在学校的学习来实现。

19-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君子也会犯错误,但他们会象颜回那样,引以为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而小人不仅做不到这个,他还会尽力文饰、甚至否认他犯的错误。

19-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说:从远处看君子威严而庄重,接近后发现他其实很温和,再听他说话则确凿严厉。庄重是因为他的礼,温和是因为他的仁,严厉是因为他的智。

谢氏说,这三变不是君子的三种变化,而是同时存在于君子身上的三个层面,如同玉石既温润而又栗然。

19-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说:获得人的信任是如此的重要。对下,只有你获得他们的信任,他们才会高高兴兴地为你做事,否则他们会觉得你只是在为难他们,对上,只有你获得他的信任,他才会高高兴兴地接受你的进谏,否则他会觉得你是在诽谤他。

19-11。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大是大非问题上,一定要坚守原则,不能有半点妥协,小节上则不必太过严格。

或者说,有高尚道德的圣人,他们总能做到坚守原则,但一般的向善之人则做不到那么好,他们会与道德标准略有出入,但我们依然应该接受他们也是君子。

如果从前面一直读下来,更倾向于子夏说的是第二个意思。

19-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孔门十哲中,子游和子夏同列文学榜。但子游更加注重礼乐这些大道,做武城宰的时候,在那么一个小地方也弄这个,以致孔子都嫌他是杀鸡用了宰牛的刀。

这次是他批评子夏的门人只会洒扫应对的末节。子夏回击道:君子之道,没有什么是重要的,也没有什么是不重要的。我们把它说成本末,只是为了区分不同而已,先教和后学都一样重要。普通人我们只能一点一滴的学,能一下子将大道、小道,本末技艺全部掌握的恐怕只有圣人吧!

19-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做官做的很好,还有富裕的时间精力再充实一下自己,那就再学习学习;学习学得很好,那就学以致用去做官吧!

孔子或者说子夏这里的学,就是学习为政所用的知识和技艺。所有其它的知识都是子夏以为“必有可观”的小道。

19-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守丧的原因是因为亲人离去后的哀痛,这哀痛使得我们干不了别的东西,但如果哀痛已尽,那么守丧的形式也可以停止了。之所以有个三年的通丧,还是让我们有个参照,你哀痛的时间太短,或许是你心肠太硬,哀痛的时间过长,说明你不够坚强。

19-14。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子游觉得,子张虽然道德操守、行为仪表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地步,但还是没有达到仁人的标准。大概就是过犹不及说的那个意思吧。

19-14。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或许就是曲高和寡,曾子也觉得子张虽然仪表堂堂,但仁德不足。

19-14。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听过孔子这么说:人在其它事情上多少会有些保留,难以全心全意,只有当他失去亲人的时候,才会原原本本地展露出本性。

19-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依然是不改父道的问题,这次比较清楚地包括了“不改父之臣”。这印证了我在(1-11)里说的,这不改父道就是守信用,保持国家政策的连续性。孟庄子不搞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一套,得到了孔子的夸奖。

19-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阳肤是曾子的学生,孟氏请他去做典狱官,曾子告诫他:国家混乱有些年头了,有些人犯案多少有点被逼无奈的味道,所以抓获到这样的罪犯时,多少对他们赋予一些同情心,而不要以此为喜。

19-20。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大约是做生意的人都比较理性,子贡说:其实商纣王是坏,但也没有那么坏。就因为他成了坏人的典型,所以所有的坏事都被安到了他的头上。没办法,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所以君子就要避免落到这种地步。

19-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坦荡荡,不象小人喜欢文过饰非。所以子贡说:君子一旦犯点儿错误,就会像日食、月食那样人人皆知。但这样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一旦他更正过来,也是人人皆知,而且大家还会更加仰慕这样改过的君子。

19-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卫国的这个公孙朝问子贡,孔子是从哪里学到的这些呢?子贡回答,孔子所推行的这些文王、武王的大道,本来就还流传在世间的,贤达君子传承了大的方面,普通人继承了细小的方面。孔子就是从生活中这么点点滴滴中学来的。

19-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在朝堂上和大家说,子贡比孔子还要贤明。子服景伯把这个告诉了子贡,子贡回答他说:如果拿院墙来做比喻,子贡的院墙不过是肩膀那么高,墙里面的东西清清楚楚,让别人很容易看到里面的好。而夫子的院墙高达几丈,不得其门而入你是根本看不到里面东西的好。而且到目前为止,找到门能进去的人不多,这个叔孙武叔这么说,实在属于正常。

19-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叔孙武叔诋毁孔子,想把他的声望打压下去。子贡说:千万别这样,孔子是不可以打倒的。别的贤明之人,也不过是丘陵,多花点功夫还是可以翻过去的。但孔子是日月,你根本就无从翻越。

人当然可以以日月为敌,但结果不过是你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日月不会因为你的反对而发生任何变化,我们能看到的也就是反对者的自不量力。

19-25。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子贡确实了不起,这个陈子禽甚至觉得子贡这么夸奖孔子是他自己谦虚。子贡回答说:你我都是具有影响的人,说话不能不谨慎。孔子的不可企及,如同上天你无法借助阶梯爬上去一样。

孔子如果能成为国家的卿相,他可以轻松地做到,提倡什么就可以树立什么,指出的方向就是个可行的方向,安民的措施足可以吸引四方百姓,需要辛苦大家的时候,大家又都是心甘情愿。他生的时候大家尊崇他,死了以后大家纪念他,这样的人,你我怎么可以企及呢?

尧曰第二十

20-1。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尧在禅让帝位的时候,对舜说道:舜啊!天道顺序发展到了你这儿了,希望你能永远执守诚信,并把你的诚信播及四面八方,使得上天的恩赐可以长久地在你这儿。舜也是这样禅让与禹的。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商汤讨伐夏桀的时候,是这样的誓词:在下履在此对着上天发誓,夏桀是罪恶滔天,你们应该是看得清清楚楚,我实在不敢不讨伐他。如果上天你觉得我做的不对,那我甘心接受你的惩罚,这和跟着我干的这帮人无关,就算是他们有做的不对,那也请把帐算到我的头上。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脩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最后这是周武王伐纣的事情。我周家获得上天的赏赐,这赏赐中最可贵的就是赏赐了许多人才,我们的成功就是因为这些仁人君子的帮忙。我要用仁人君子,而不是任人唯亲,百姓有什么不对,也是我没有做好。

我要让这个国家再度正常运转起来,制定度量标准、审查礼仪制度、整饬官僚体系。我要复兴那些被野蛮毁灭了的国家,寻找那些被野蛮断绝了的家族,选举那些退隐山林的贤良,让天下万民有新的归属。

我要让我的人民,活着的时候可以丰衣足食,死去以后能够得到祭奠。我要提倡宽厚、诚信、高效、公平的为政理念。宽厚、诚信能获得更为广泛的支持,高效、公平增添人们的幸福感。

20-2。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这两段子张与孔子的问答意思比较奇怪,只能这么顺着叙述一下。说是孔子说的,要干好政务,就要“尊五美,屏四恶”,这五美就是: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那么,惠而不费就是有个好的政策,百姓得利而政府无需付出;使民以时,而且让他们有主人翁精神,当然就没有怨恨了;我的欲望是成为仁人仁君,又怎么可能贪婪;

不管对方是大是小、是多是少我都不会怠慢他们,自然我这是“泰而不骄”;我衣冠端正、仪态庄重,自然让别人产生敬畏之心,这就是“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那么四恶就是:不给他们提供应有的教育,却怪他们触犯法律,这是虐待百姓;不及时给予告诫,而任由他们的错误愈演愈烈,这是为政者内心的残暴;政令应变不及状况的变化快,却依然要按原来的限期,这是执政者的不讲道理;承诺的东西不予兑现,这是执政者降格为一般官吏的不负责任的表现。

20-3。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不知天命,不懂得“成事在天”的道理,无法成为真正的君子;不懂得一套礼仪制度,也无法树立起新的道德规范和社会风气;不懂得语言背后包含的意思,更无法了解你需要打交道的每个人。

这或者是对《论语》的最后总结:天命-顺应客观规律;礼仪-具体的施政办法;知人-人心向背、知人善任是成败的关键。

细读论语总目录

相关文章

  • 细读论语卷十(子张、尧曰)

    子夏像子张第十九 这一卷主要是孔子弟子的言论。 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 细读论语总目录

    细读论语卷一(学而、为政) 细读论语卷二(八佾、里仁) 细读论语卷三(公冶长、雍也) 细读论语卷四(述而、泰伯) ...

  • 论语·尧曰

    20.1: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

  • 管理的成效要从结果和方法上去评价

    【我的阅读】《管理的成效要从结果和方法上去评价》 《论语·尧曰篇第二十》,子张向孔子请教为官从政之道,孔子提出“尊...

  • 20181216第203《论语子张》

    子张篇第十九论语目录 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19.2 子张曰:“...

  • 《论语》卷20尧曰篇诗解民食丧祭尊宽信敏公尊重五美屏弃四恶知命礼

    《论语》卷20尧曰篇诗解民食丧祭尊宽信敏公尊重五美屏弃四恶知命礼信 题文诗: 尧曰咨舜,天之历数,在尔躬身,允执其...

  • 《论语》卷19子张篇诗解1君子尊贤容众嘉善好学致道因材施教

    《论语》卷19子张篇诗解1君子尊贤容众嘉善好学致道因材施教 题文诗: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则思敬, 丧则...

  • 论语20尧曰

    论语20尧曰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

  • 《论语·尧曰》02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

  • 《论语·尧曰》03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白话诠释:孔子说,“不知道天命,就不配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细读论语卷十(子张、尧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kqb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