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语上·第十一则
夏父展的后代,鲁国大夫夏父弗忌担任鲁国的宗人,宗人负责国家祭祀典礼。当然,夏父弗忌自称为宗伯,这是王室才有的称谓,他僭越了。
这一年八月,夏父弗忌举行蒸礼,打算升鲁僖公在鲁闵公之上。鲁僖公是鲁闵公的兄长。那时国君去世,要进庙排昭穆次序。鲁僖公按规矩,不应在鲁闵公之上。于是产生了这一则故事。
鲁僖公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不低。可能因此夏父弗忌有这样的念头。
这一举动没有得到宗有司的支持。父为昭,子为穆。鲁僖公为鲁闵公的臣子,臣和子是一样的,因此排序上他不能在闵公之上。
夏父弗忌说我是宗伯,明德的君主为昭,其次是穆,哪有什么固定的次序!
这种认识上的差异颇类似于是贤君继承制还是嫡长制的争论。看制度,一看制度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二看制度能否达到最终目的。从结果上看,我们当然希望选择贤人来担任君主,其目的是国政得到妥当的治理,但是选贤意味着每一个皇帝的儿子都有机会,派系斗争很容易就起来了,而且选到的是不是贤就不好说了,国君往往有偏好,竞争者很多只是投其所好,伪装自己。
嫡长制,长子继承,其他人都没有什么机会,得嘞,别想了。春秋的很多本可以避免的政治风波都是由国君不遵守这个制度,按自己喜好来选继承人导致。
昭穆制度,有司说最终目的是明孝道。他是这么说的:宗庙的昭穆次序,是用来排列世系的先后,理顺后人的亲疏关系。祭祀,是表明孝道的。各自向皇天宗祖献上敬意,这是表明孝道的最高礼仪。所以乐师和史官要记载世次的先后,宗伯和太祝要记载昭穆的次序,还生怕出现越礼的现象。
目的不是排谁贤明谁不是,否则几年就得重新排一遍,因为贤能与否是价值观判断,价值观是会变的。关公为何能战秦琼?因为人们就爱争个短长。
有司还举了两个例子:商人的契和主癸比不上商汤,后稷和王季也比不上文王和武王,也没听说蒸祭的时候,把商汤、文王、武王排在各自先祖的前面。
夏父弗忌并没有听宗有司的话,还是把鲁僖公排在了鲁闵公的前面。
柳下惠听说这件事后说夏父弗忌必定会遭殃,宗有司的话是对的,鲁僖公也没有那么贤明。他列出四不祥:犯有司的顺言不祥,用违礼的话教育民众也不祥,变换神的位次也不祥,没有明德反升到前面也不祥,前两条违犯了人道,后两条违犯了鬼道。
柳下惠的侍从也是八卦。他问柳下惠,如果有灾祸会在哪里呢?是被刑杀,还是因瘟疫而早死?
柳下惠说不知道。假如这个人身体壮实,将侥幸而尽天年,但即使是寿终而死,也不会没有灾祸。结果夏父弗忌死后,下葬的时候棺椁忽然起火,烟气直上天空。
这就有点玄乎了。
打完,收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