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秦人的故事】39、献公复位

【老秦人的故事】39、献公复位

作者: 枫离秋 | 来源:发表于2018-01-18 20:50 被阅读52次

1、献公归国

公元前559年,卫国发生动乱,卫献公仓皇逃往齐国,一住就是十二年。(见【老秦人的故事】34、霸业挽歌,8)

我们回顾一下,孙良夫和卫献公的恩怨情仇。

我们说,春秋时期,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君权和卿族势力之间的矛盾。卿族势力越来越庞大,君弱臣强。可真是礼崩乐坏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于是,在齐国,崔杼弑君。在鲁国,三桓专政。在晋国,几个家族争权夺利,耗尽了晋国的国力。

在卫国同样如此,卫国后期,孙氏家族和国君的权力之争,越来越严重。这事情还要从卫献公他老爸,卫定公说起。

公元前577年,卫定公在晋国被逼收下了孙林父。(见,【老秦人的故事】30、华元弭兵,8)

孙林父没有回到卫国的时候,一直生活在晋国,看来和晋国那帮人关系不错。而且,后来还专门结交好晋国大臣。

其后,孙林父执政期间,卫国的外交政策,就是紧紧团结在晋国君王的身边。

孙林父这个举动,你可以说他是为了国家服务,也可以说是为自己牟利。中国古代的官员本身就有一个潜规则,叫公私两便。

孙氏家族势力逐步庞大,孙氏和国君终于在公元前559年,擦出了火花。

最终以孙氏胜利而告终,卫献公流亡齐国。

当时,晋悼公问师旷,是否应该支持孙林父。师旷给出的答案,是含糊不清。看起来,孙林父对晋国下的功夫,无论于公于私,还是起了作用的。

中国人说,打江山容易,做江山难。

孙林父就是如此,孙氏家族把卫国控制了以后,骄横异常。

公元前548年,接着崔杼贿赂晋国君臣的时候,卫献公知道时机到了。

于是齐国人提出,希望让卫献公回家,回到卫国的夷仪。晋平公答应了,于是卫献公就可以回家了。

可是晋平公怎么会这么痛快?

答案,很简单。卫国这个小弟太不像话,当年栾盈出走,晋平公下令。各个诸侯国不允许收留栾盈,只有两个国家表示异议。

一个是齐庄公,一个是卫殇公。晋平公就很生气,于是这回齐国人提出这个意见,晋平公就答应了。

卫献公回家以前,齐国的崔杼还趁机敲诈一笔。十二年,在齐国,吃我们喝我们的,多少也要点表示。于是把卫献公的子女妻子扣留下来,敲诈卫献公,希望他把卫国的五鹿割让给齐国。

这点怎么看?从否定的意味看,卫献公回家之前还要被人敲诈一笔,真是倒霉透顶了。

从肯定的意味看,卫献公压根就没有实力掌管卫国,他拿什么给齐国啊。自己最多控制夷仪这么一小块地方。你要五鹿,你还不如要卫国呢?反正现在我也不是卫国国君,你漫天要价,我还光脚不怕穿鞋的呢?

2、拉拢战友

同年,卫献公回到了夷仪。

卫献公甘于只在夷仪这么一小块地方吗?肯定不愿意。

于是一到夷仪,就写了一封密信,给宁喜。

为什么写信给宁喜呢?宁喜的父亲,叫宁殖。

我们回想一下,卫献公为什么被赶走。就是当年他叫宁殖和孙林父吃饭,结果爽约了。

十八年,献公戒孙文子、甯惠子食,皆往。日旰不召,而去射鸿于囿。二子从之,公不释射服与之言。二子怒,如宿。

卫献公在齐国那些年,宁殖病逝。宁殖死前,招来儿子宁喜,对他说:我得罪了国君,后悔无及,希望,你能洗刷我的耻辱,否则我死了也不接受你的祭祀。

宁殖是否真的是后悔,这很难说。更可靠的情况是两大家族争权夺利,更符合当时的情景。

卫献公这封信发出以后,宁喜的回复是答应。

但是不是把宁喜拉过来,事情就解决了。还有一位,或者是两位,也很重要的。

谁呢?子鲜。子鲜就是公子鱄。

当年,卫献公被赶到齐国以后,鲁国曾经派人探问卫献公。看到卫献公以后,看到卫献公喝酒唱和,毫无悲戚之色。断言,卫献公必然不能复国。后来看到公子鱄,改口说,如果有这样的贤臣辅佐,必可复国。

可想而知,公子鱄是以贤能而扬名于世的。

宁喜就给卫献公回复说,一定要拉拢子鲜,否则,以后让子鲜登位,那所有努力都付之流水了。

子鲜的态度是什么呢?反对,他认为,国君(卫献公)没有信用,这种人怎么能君天下呢?

怎么拉拢子鲜呢?有办法,子鲜这个人贤能。

那么评判贤能什么标准呢?忠孝是免不了的。忠相对而言还有弹性,你可以说我不忠于某个君主,我只忠于人民,国家。

但孝可没有这么多弹性。于是派他的母亲敬姒出场,敬姒苦口婆心劝了半天,子鲜就被拉拢过来了。

卫献公知道子鲜被拉拢过来了,自己又可以复位了,不禁是老泪纵横说道:假如未来我能复位,我愿意去搞祭祀,政权归于宁喜主持。

宁喜听到以后,是喜不自禁。于是努力地联络各方力量。

但是没有多少人响应,给谁当臣子不是当啊。孙林父虽然不咋地,卫献公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啊,值当给他卖命吗?

宁喜于是找蘧伯玉。蘧伯玉这个人我们讲过,当年孙林父要谋反,曾经联络过他,他厉声斥责说,君就是君,臣就是臣,臣子不能改立君主。即使立了他人,那个人如何保证是贤君?

说完这话,蘧伯玉就跑了。当然后来又回来了,现在宁喜专门联络他。

蘧伯玉还是老样子,谁来都一样,又跑了。

宁喜又去找人,找了右宰穀。

右宰穀也是反对,说:这样一来,你们宁氏就废立了两代君主,天下谁能容你?

宁喜说:这是先父的嘱托,我必须要干成这件事情。

右宰穀说:我先去看看卫献公吧。

于是他就到了夷仪,回来说:没戏啊。卫献公还是老样子,看他没心没肺的样子,让他回来,我们离死也不远了。

宁喜说:反正有子鲜。

右宰穀说:子鲜最多保证我们不死,我们反正不谋反,也不死,干嘛要趟这趟浑水呢?

宁喜说:现在,已经收不住了。如果让孙氏知道我们的事情,我们离死也不远了。

3、献公复位

此时,孙氏家族的孙林父正在自家老巢戚地,孙嘉去齐国聘问,卫国都城只有孙襄一人留守。

公元前547年,宁喜、右宰穀攻打孙氏,没有攻克。孙襄受伤,然后不治身亡。

宁喜退出卫国都城,住在郊外。

随后再次攻打孙氏,被攻克。

第二天一大早,宁喜的部队杀掉了卫殇公和太子角。

孙林父大呼不妙,急忙跑向晋国。晋国希望把戚地,吞并下来。

卫献公此时也从夷仪回到了卫国都城帝丘。国都旁,站满了大夫,迎接卫献公。

卫献公回到都城,便来责问太叔文子,说:寡人流亡在外,各个大夫都泄露卫国的消息给寡人,只有你,不闻不问,你说寡人岂能不怨恨你啊。

太叔文子说:我知道我有罪,我有两条罪名,

其一、没有能力跟随你,流亡在外。

其二、因为我服侍前一任君主,不能三心二意为你服务

我只知自己罪恶滔天,怎么敢不死呢?

卫献公一听,好小子,看起来是认罪,实际上是夸奖自己忠心不二。于是就赦免了他的罪过。

晋国人提出的保护要求,是索要戚地。孙林父万般无奈之下,带着封地投靠了晋国。

卫献公一看,这封地是我们卫国,凭什么给晋国啊。封给你,又不是你的,所有权是卫国的。

于是派兵攻打戚地,孙氏就向晋国控诉。

晋国就派300人戍守茅氏。因为这块地已经归晋国所有了,自家人打自家人,总不合理吧。

没想到,卫献公下来,谁来,我都打。祖宗基业,寸土不得于人。杀了晋国戍守的三百人。

孙蒯带兵追赶卫国的殖绰,不敢攻击。

孙林父大骂道:你连恶鬼都不如。

于是孙蒯重新攻打,俘虏了殖绰。

4、悲惨结局

晋国为了给孙氏站台,召集诸侯,希望集合联军的力量讨伐卫国。

于是,晋国和宋国、郑国、曹国在澶渊会盟,重新划定势力范围就把卫国的西部的懿氏六十邑,全部送给了孙氏。

卫献公自然不肯,于是亲自去澶渊和晋国人理论。

晋国人拘捕了宁喜,北宫遗,拘禁起来。

晋国这样的做法,各国议论纷纷。因为晋国好不容易经过晋悼公的培养下,国际形象稍微好了点,现在为了这点破事,自己毁坏形象,不值得。

于是齐景公和郑简公一起到了晋国,为卫献公求情。

晋平公赋诗,诗名为《嘉乐》。

表示,齐、郑两位国君如同君子一样。

齐国这边,赋诗《蓼萧》。表示晋国和卫国都是姬姓诸侯,兄弟邻邦,何苦闹成这样。

郑国这边,赋诗《缁衣》,表示看在郑国和齐国的面子上,放卫国一马。

晋国这边就装傻充愣,忽悠过去。

齐国大夫晏婴就去找晋国大夫叔向,对他说:晋悼公在诸侯中宣扬德行,明确礼仪,为诸侯排忧解难,才能称霸诸侯。而现在竟然为了区区一臣子,去拘捕国君,这像话吗?

叔向就把这番话转告给赵武,赵武转告给晋平公。

晋平公心里想,我要是现在怂了,不就代表我真的如晏婴所说的错误了吗?

于是大骂卫献公,历数卫献公的过错。

晋平公一想,放了卫献公也不是不可以,关键寡人总要有个台阶下吧。

于是找齐景公和郑简公。两位君主也是做好了戏,终于,晋平公答应可以放卫献公。

最后卫献公送来一位美女,卫献公被放了。

卫献公回国以后,他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原来是想除去孙氏专权,现在孙氏是除去了,宁喜又上来了。当年,寡人说政归宁氏,只是客气客气,他还真不把自己当外人啊。

卫国大夫公孙免馀深知卫献公,于是暗示卫献公,要除去宁喜。

卫献公说:要不是宁喜,寡人能有今天吗?再说了,寡人年纪也大了,刀光剑影这件事情已经厌倦了。

公孙免馀说:君忧臣辱,我愿意为君主分忧,除去宁喜。君主就当一概不知。

于是和公孙无地、公孙臣策划,攻打宁氏,第一次没有攻克。公孙父子双双阵亡。

再次攻打,最后杀了宁喜和右宰穀。

公孙免馀把宁喜的尸体陈列于朝廷之上,暴尸于众。

跟宁喜一伙儿的卫国大夫石恶,将要参加会盟。结果听说此事以后,回到朝廷,大哭不已。然后就急忙逃离卫国。

而子鲜听说此事一样,长叹道:驱逐我的,流亡在外。接纳我的,身首异处。赏罚没有章法,怎么能够号令于国家呢?国君失去信用,国家没有正常的刑罚,这是很难的。

于是子鲜执意要离开卫国,去往晋国。卫献公派人挽留,不听。卫献公再次派人追赶子鲜,到了黄河岸边,子鲜劝阻使者,赌咒发誓,绝不做官。

子鲜终其一生,和卫国有关的事情,一律不接触。不吃卫国的食物,不穿卫国的衣服,不谈论卫国的事情。

卫献公对此,非常愧疚,因此为他服丧到死。

孙林父回到封地以后,不闻政事,终日跟音乐为伴。后来吴国的季扎,路过戚地,

听到孙氏的音乐,感叹说:孙氏正是因为这样,才失势,国君尚未安葬,竟然在这里寻欢作乐。这是祸乱啊

孙林父听到以后,就此罢乐,终身不闻音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秦人的故事】39、献公复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lcg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