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游记迟迟没有音信,很对不起朋友们读者们。从今天起一一填坑吧。
16年底,进行了一趟长途的自驾游。去了好多地方,朋友圈里看到朋友们一直记挂,有人要看照片,有人要发游记,还有人问是否有艳遇。其实我是带着见世面的目的去的,并没有游的心态,反而成就了我别样的旅游心态。
到南京的时候,已经是大年二十九的凌晨3点了,我从中山陵、明故宫、玄武湖附近开车驶过,因为疲惫,只是把它们当作这座城市曾经的记忆,并没有往日里头脑清醒时那种膜拜感。
找到酒店就倒头睡着了。
约莫下午三点的时候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预定年夜饭,出门时习惯性的问问前台本地都有什么可以旅游的名胜。前台告诉我们本地人过年会去夫子庙、秦淮河,要是有时间去去紫金山和中山陵也不错。最终前台小姐说的地方我都没去,原因是她在形容了当地名胜之后,总有一句话:其实没什么意思。
这里有个小插曲,吃完饭在竹山路的一家小便利店补充旅途饮食,进店挑选商品时,听到店员在极为着急的为外籍人士解说商品,对方操英语、夹杂着印度口音,而店员和人家说的压根不是一回事。情急下我用着自己不太操练的英语上阵,为店员解围:原来对方是留守学校的留学生,他的同学要么回家过年或者旅行了,他只好一个人出来买泡面,因为信仰原因,他不吃猪肉或者牛肉,最好是吃鸡肉和蔬菜的,但是商品上只有中文。
问题当然很快解决,这哥们thanks了好几回,我一时嘴快,问人家是印度人?怕人家没听懂似的连问两遍,才醒悟:这不是巴基斯坦人吧?真有涵养,竟然没打算揍我一顿。遂用一句:“no thanks”结束对话。出门时,售货员用很客气的微笑和极富赞赏的眼神向我的英语老师表达了至高敬意。
事情本身不大,可久久让我思之又思,素质教育这些年,改革开放、民主革命一大堆词汇都变成历史,可很多实情依然没有变化:我们对“老外”的陌生感和隔阂,英语更多时候像是高考中的一门学科,而不是一种语言。
回到酒店,春晚自然是不会看的,其余则一夜无话,无需笔墨。
江宁织造府
第二天是除夕,一大早我们去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停好车步行途中,意外发现了另外一个景点:江宁织造府。

旅行需要计划,而旅行的惊喜或者旅途的意外之乐来自计划之外。江宁织造府是我专门拍照留念的景点之一。由此多了很多谈资,让我很快把东吴、六朝古都、石头城、江宁、金陵、明南京、国民政府首都等很多个概念系于一地。有人说现代的城市都是千篇一律的水泥钢筋的,没什么历史文化可言,更没有什么古风韵味。
以前我也是这样想的,此次旅行,让我不再这么看法,至少有了变化,从城市的发展到夭亡,历史不会湮灭,无声的诉说可能通过一条条街道的名称,或者还在被利用着的名胜称谓,地名、风土、民俗都会说话,只待有心者倾听,而旅行的意义可能就是发现与联系吧。
古的一瞬而过,接下来就是悲的缅怀。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我相信国人没几个不在这种地方心情沉重的,因而请恕我不再像写一般游记一样按照方位介绍这里那里。说些印象深刻的吧。
一、纪念馆外边的雕塑似曾相识又触动人心,要说我麻木了您信吗?心情是沉重的,但这些年的抗战影像实在多了些,以至于真的到了这里,我不那么悲愤了,反倒客观些把自己当作一枚旅客,好让自己看的更清楚些、全面些。
二、历史文物在这里,何必再去争吵和魔化日本人的侵华史实。纳粹德国的对华援助和国际友人当年对我受难同胞的帮助是没有被我们很好的认识的,常怀感恩心总是好的。



三、参观一半的时候,纪念馆迎来一个日本旅行团,我专门看了他们的面部表情:肃穆但不过分神伤,瞧不见多少同情。我想大抵他们只是来看看史实的吧,和我参观别的纪念馆一样,看看、然后判断自己想知道的常识。
四、我见过阴魂未散的万人坑、未朽的骨殖,也仅仅心怀不忍,参观即将尾声的时候,我见到一面巨大巨大的墙,墙上是按照A-Z排序的档案柜,柜子里存放的都是受难者档案,是可供查阅的,我没有勇气打开其中任何一册,因为我仅仅是看到它们就已然心颤。

五、参观完纪念馆,出门以后,我多了项毛病,我不停地猜度城市的土地下哪里还有未挖掘、被埋没的受难者尸骨,我想象着南京的河流、土地当年会是一处屠杀场。

南京长江大桥
参观完毕,驾车专门去了南京长江大桥。因为大桥在维修无法靠近,我们又绕出很远的距离,占据制高点远眺。和小时候课本上的气势不同,大桥更像是英雄迟暮,沧桑和局促并存。原来的长江第一桥,被课本渲染的好多光环,不知觉也暗淡了。桥在那里,和爸爸年轻时在桥边拍照时的感觉不同,和课本里描述的也有了差异,我想这或许就是时代的位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