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头马的一个TTM,如果你要投胎到古代,拥有以一敌百的技能,那你需要做到怎么样,投胎如何?才可以做到一个王?
就是这么一个论题,让人想到管理学在西方不过短短几十年的历史,而在中国,这个四大文明古国之,唯一可以延续至今的文明,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反观中国的管理学,大概其奠基的就是中国的孔孟之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大行其道,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但是要问问,怎么管理一个朝唐,如何运营一个国家?我想,最多的该是《史记》、《资治通鉴》之流的,对于这一类的书,其实从小到大的课本里,最多也就出现一两篇文章,不会太多,但是会告诉你,作者是谁,生于哪一年。
想来中国的教育,是从上下五千年中,选择其中特别亮的亮点,去教会你,品读经典,让学生学会背,学会读,但是唯独没有学会用。很多文章,都是到了长大之后,发现写的真好,怎么咱们古人,可以把平淡无奇的生活景致,描绘的如此入门三分,飞阁流丹是古典建筑遇见夕阳;草色入帘青,是倚靠门帘才有入眼的青翠。
如果说,中国的管理学,我想,大多数是在于自治,譬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个人利益在国家利益之后的一种见识。当然,可以流传至今,除了《岳阳楼记》确实恢弘大气,滕子京也没想到,自己会因为这么一篇文章,而名垂千古;譬如“修身齐家治天下”,每个人都是要求,先把自己做好,再去把家整治好,有余力去把国家治理好。
那回归正题,我史书看的不多,最多的帝王知识,是来自电视剧,这大概是一个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悲哀吧。即使在暑期读物和中小学生推荐读物中,也没有出现过《资治通鉴》、《史记》等,大多还是符合年纪的《地铁和我》、《西游记》等,想起《亲爱的安德烈》中,安德烈吐槽龙应台问他是不是要一起上厕所,所有的大人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安德烈吐槽说,我都这个年纪了,不知道自己要不要上厕所么,没有自己的意识么?
其实,从这个小例子中,我感觉到了中德文化的差异,在国外,可能长辈从小就是把你当成家族的延续,或者说是一个成人来看待的,你小时候是心智的不成熟,需要大人去帮助成长;但是在国内,你始终是一个孩子,长辈会觉得,你需要被照顾,你没有自己的意识,需要去引导。你不能指望一个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忽然有意识去判断,哪个该做,哪个不该做;哪条路是对的,哪条路由陷阱,因为你从小就把窨井盖全部盖好,让他走上了一条最万无一失的路。
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长大之后,有所成就的孩子,他们童年往往没有那么幸运,没有那么多人保护他,他们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一些成就,得到一些长大需要的物资。当然,也有一些“X二代”们,他们是按照家长的意识,去培养长大的,你还在玩泥巴的时候,她的长辈会教给她,你遇到什么样的人,该说什么样的话;遇到如何的事儿,该如何处置?通透些的孩子,大人不会教会什么,但是通过言传身教,去学会为人处世,成为未来几十年,安身立命,甚至飞黄腾达的一个基点。
所以说,中国不是没有管理学,只是在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路上,国外改天换地的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现在的智能时代(也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窃以为,这次疫情,让中国的互联网进化的完善性(其中外卖和网上购物带来的便捷),相较于国外,优势尤为突出。我们在不同的时代进化里,比如工厂的管理和建设,其基础不再是封建时代的那种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他们用的是马克思提到的资本主义,也就是“资本主义来到世界上,从头到脚每一个汗毛孔都滴着肮脏的血和肮脏的东西。”
怎么说呢,我觉得这种思想,其实是生产物资的交换,你提供的剩余价值,换来你的生存所需,资本家通过资源的整合和工人的剩余价值,推动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进步,进而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
这一切,都是经济学中的一种思想“看不见的手”去协调支配的,如果是资本家是万恶的,其实他们也要承担创业失败的可能,以及统筹协调资源,风险与收益是正相关的,他们用他们的资源与能力,去换取你的剩余价值,其实也未尝不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