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樊登读书《不吼不叫》
作者是[美]罗娜·雷纳,美国著名亲子教育专家,曾先后在美国、非洲、印度的医院与科研机构工作,曾干过护士。特别理解父母对孩子大吼大叫的问题,在孩子面临危急时要吼叫,她建议不自责不羞愧接纳自己。
那天傍晚,我在外面吃饭,看到一个孩子张口大哭,满口食物,父亲坐在对面在低声呵斥:别哭了!母亲已经开始吼叫要打孩子了。我看到这种情形,非常难过:多么危险,万一食物卡住喉咙怎么办?父母的吼叫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伤害。我还经常听到邻居两个孩子的大哭,随后而来的是年轻妈妈的吼叫。
樊登说:青春期孩子的成瘾性来源于和父亲的关系不好,可能父亲不讲理凶;青春期叛逆来自于母亲的唠叨。
01
天下最好和最坏的工作
有一个工作:不需要上岗证,24小时无休息,没有工资,是天底下最好的也是最坏的工作,那就是父母。
你想过吗?你的一言一行,有一个监视器在监视者你。
那就是:你的孩子。孩子的眼睛和感觉就是摄像头。
孩子眼中的你,可能让你吃惊。孩子观察能力比大人多出许多倍。

有没有一身汗!有点可怕吧!
02
吼叫背后的原因
做为父亲母亲,你对孩子吼叫过吗?
你一点都不孤单,经调查,几乎每个父母都失控过,大吼大叫过。
吼叫背后的原因:
第一,来自遗传,代代相传。当你浑身战抖,一脸严肃,大吼大叫时,你的声音里有自己父母的影子。
第二,迁怒于人。吼叫的外部(表面)原因是孩子触发了你的愤怒情绪,深层原因是可能工作遇到挫折,被老板骂,生活的压力焦虑紧张一直都在,你休息不好,孤立无援,没有自己时间,看见屋子乱糟糟的想法升级,你看见孩子一点错误,就爆发了吼叫,这是迁怒于弱者孩子的表现,有时把孩子当成了出气筒。
孔子讲颜回两个美德:不迁怒,不二过。意思是,不发自己的怒气转移到另一个人,不犯同样的错误。
迁怒于人会出现踢猫效应: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说明坏情绪会传染带来的恶性循环。
第三,父母身体疾病,例如慢性头疼,身体疼痛。导致没有耐心,容易吼叫和烦躁。我记得我家乐乐小时候特别好动,精力旺盛到除了睡觉不动,只要醒来就特别好动,我因为颈椎病带来的头疼,经常感到精疲力竭,皱眉头。我尽量不吼不叫,而不理他也就成了家常便饭。我发现:乐乐睡觉前也会经常皱眉头,小小的乐乐眉毛中间竟然有一道固定的竖形皱纹,与我两个眉中间的皱纹一模一样,孩子是我的镜子。所以检查身体健康,通过调整和治疗疾病,让父母精力充足。特别是父母上班,让老人带孩子,老人的健康状况和疲劳感,便会大吼大叫,缺乏耐心。
第四,父母的羞愧心理,转移压力。孩子犯错后,你产生羞愧,其实是在责备自己不够好,此时,你对孩子也难以宽容,你会用吼叫孩子来掩饰自己的羞愧。而正视现实,意识到自己卡在哪,认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你就可能得到疗愈。
03
大吼大叫对孩子的影响
第一,孩子如果长期遭到吼叫,会形成对自我、对世界的扭曲感受,而且它还会投下的长期阴影,让他们在青春期时状况百出。
第二,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父母如果习惯性的大吼大叫,目的是让孩子服从和听话,孩子会怕做错事情惹怒大人而小心翼翼。
当我们大吼大叫时,始终观察着我们、把我们看作唯一依靠的孩子,不会收到改正的动力,越吼越糟糕。
而你自己,朝孩子倾泻怒气之后,看到他一言不发、精神涣散又或者满怀怨气,也会陷入羞愧、难堪,甚至绝望之中。
作为父母,你很辛苦,你在尽力做好,虽然曾经或以后仍然可能犯错,但改变永远都不晚。不要一直自责,也不用羞愧,你意识到需要改变,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观察自己的想法,关照自己的情绪,然后追踪到行为的根源,是减少吼叫的关键过程。
04
认识孩子的气质
表现9个维度上:活动量、节律性、接近或者回避性、适应性、敏感度、反应强度、情绪本质、注意力分散度、坚持度。
4.1敏感度
孩子对噪音、温度、光线敏感度如何?他会注意到环境中微小的变化吗?容易不知所措吗?
4.2活动量
孩子是否总是精力旺盛,不停地活动,很难安静下来?
4.3反应强度
孩子是否经常会有很强烈的情绪反应?思绪外露还是内敛,容易判别还是难以揣测?
4.4适应性
孩子能很快适应变化吗?在一件事开始和结束时,他转换困难吗?
4.5情绪本质
孩子总是开心愉快的,还总是严肃的?他会更倾向于纠结负面信息吗?
4.6接近或回避性
对于陌生人、新场景、新想法或地方,孩子通常第一反应是什么?立刻加入,还是保持谨慎?
4.7坚持度
孩子做某件事时,在累了或你已经叫他放弃了还仍然坚持,还是很容易就烦躁和放弃?
4.8规律或者节奏
孩子会不会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吃饭、睡觉、便便?他的行为容易预测吗?
4.9注意力分散度
孩子容易被声音或其他人分散注意力吗?或是能够专心于某件事,不容易被打扰吗?
当你完成孩子的测试之后,再回到开头,考察一遍你自己的气质。想要健康地发展任何一种关系,关键都是要接纳对方的本来面目。透过气质的眼镜,你会看到并理解自己与孩子的分歧点及契合处。
05
怎么做到不吼不叫?
第一,记录和跟踪自己吼叫发飙的过程。
离异父母压力大,特别容易发飙。看到乱糟糟的玩具、内衣,想法会升级到他们对这个家不在乎,反问自己选择的问题。
记录模板:我看到的什么情况?我身体反应是什么?我的情绪反应是什么?记录孩子气质和自己气质。
第二,建立自我同情
理解自己,首先承认自己错了。然后找到发脾气的原因,不需要找到发脾气的借口。那么,都是你逼我的,是自我同情吗?很显然不是同情是借口。
第三,因为孩子和父母气质不同,会发生权利斗争,例如孩子慢性子你是急性子。怎么减少权利斗争?父母要成为那个定基调的人。
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 这件事如果没的商量, 父母别问“行吗,好吗”。例如,父母说:10分钟后关电视,行吗?孩子会磨磨唧唧:再看一集行不行?这时候你应该温柔而坚定的说:还可以看10分钟,10分钟后关电视。
第四,ABCDE法则
当你真的被激怒时,想要做出不同的反应就没那么容易了。这时,你可以尝试以下5个步骤,把首字母连缀起来,称为A-B-C-D-E法则:
1、自问(Ask)
·我现在感觉如何?
·我升级的想法是什么?
·我能否接纳自己的感受,并且改变我的看法?
2、呼吸(Breath)
·自问时,开始觉察自己的呼吸。
·从腹部开始呼吸,有意识地做3-5次缓慢、轻松的呼吸。呼吸的时候,感知自己的身体。
·只要孩子没有面临紧急情况,你在作出回应前,都要尽量可能给自己时间去关注呼吸。
3、冷静自我(Calm yourself)
·关注呼吸有助于调整你的情绪。
·用积极、现实的想法代替你升级的想法。
·等到自己平静下来再来管教或者与孩子沟通。
4、确定孩子的需求(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想一想孩子的个性和年龄。你对他是否抱有合理的期待?
·他需要的是一个结果?一个拥抱?需要你重新为他指出方向?需要鼓励?或者需要一个清晰的界限?
·他的行为向你传递了什么信息?
5、同理心(Empathize)
·将自己置身孩子的处境,尝试感受他的情绪和想法,倾听他想诉说什么。
·告诉孩子你能理解他的处境和感受。
第五,管教的4C法则
A-B-C-D-E法则能帮助你,在即将吼叫时,退后一步,头脑清醒、心态开放地看待自己所面对的失当行为或者难题。除了拥抱和重新引导,有时候你还需要做更多,这时候就需要4C管教法。
4C是以尊重为基础管教的核心要素:
·沟通(Communication)
·选择(Choice)
·结果(Consequence)
·联结(Connection)
沟通四要素:
一要简短、具体和简单,不是泛泛的、含混的、一种感觉,如“你要听话,你要乖”等等。你说的话孩子听得懂吗?你说:“你去洗手间洗手”,就是具体简单的指令,你说:“你要注意卫生”,孩子就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一次只发出一个指令,慢一点耐心的说。
二做示范和解释。 你想过吗? 孩子是父母的监视器,你经常不耐烦,孩子也会不耐烦。孩子不会洗手,你可以示范给他看。
三用鼓励性的言辞。父母在语言上经常谢谢孩子,叙述孩子做事的过程。不是说你真棒,而是说谢谢你,“你手洗的真白,洗的很认真”。用手势和拥抱的力量。
四“你”和“我”的力量。
一个简单的公式:“我的感受是X,因为你做了Y,所以,请你做Z。”它能帮你识别自己的感受,找到自己的需求,我要求你做什么,也能帮你理解孩子的处境。记得《非暴力沟通》找到需求。
选择四要素:如果孩子感觉自己对生活有掌控力,他就不太会做出跺脚、打架、哭闹或其他争夺控制权的行为。
一要真实。“你想现在洗澡还是吃完饭再洗?”,“要么现在洗澡,要么一辈子都别洗”就是威胁,不是选择。
二要简单,不要掉入万事都选择的陷阱。
三不要凡事都加“行吗”。很多事孩子并没有选择,那就不要对他说“如何如何,行吗?”大事小事都要加个“行吗”,是在削弱自己的权威。
四这是你的选择。你的选择会产生什么后果?孩子会以你为榜样。
结果
制定家庭规则。规则和结果可以基于孩子的具体情况或发育阶段要求,根据需要作出调整。结果要与行为相关。承担结果可以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会让你不发脾气。
联结
管教的核心是联结。如果孩子感受到联结,相信自己独一无二,他就有安全感,也就更容易听从你的要求。
一对一时间:抽出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给他你全部的注意力,这一点在教养孩子中特别重要。安排定期的一对一时间,在单独相处的时间里,让孩子做主选择做什么事或者玩什么游戏。关注孩子玩3分钟非常重要,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关注和爱。
保持好奇:当你的孩子显得心烦意乱,不肯听话时,关键要了解出了什么问题。你说话的语调十分重要,如果你不耐烦,孩子不可能配合。
不要记仇:不要和孩子记仇。有些家长会和孩子较真,事情过去了,依然记恨孩子。这会让孩子从愧疚变成怨恨,留下长久的阴影。
例子:小雨答应爸爸下午一起做木工活,结果小雨玩忘了,爸爸自己开始做,一整天不跟他说话。等到小雨回来,觉得非常内疚,于是给爸爸递东西,努力,也不休息,再怎么示好,爸爸依然不和他说话,冷暴力。小雨由内疚变得愤怒,愤怒变较劲赌气。
第六,已经吼叫了,学会真诚道歉:不是推卸责任,表达后悔,表示自己承担责任,给出补救措施。下次规划根据孩子气质。
第七,家庭会议。提前通知时间、参会人员、议题。
定时器,10分钟解决问题,如哭5分钟,调动孩子游戏感。
运用表格和日历,让孩子学会规划做事。
利用幽默感。
一起数数,例如,咱们一起数到5,咱们就高兴行吗?
重说一次,爸爸妈妈给孩子机会。
带着孩子一起想办法:例如,都不高兴,让孩子一起想办法怎么高兴起来。
06
网友说:“你别逼我发火啊?”“跟你说过多少遍了!”“看你真是不长记性!”“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看我不收拾你!” “妈妈已经没有耐心了”“马上按照我说的去做”,我有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会这样,而且大多数事后都会后悔。
我自己也清楚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应该这样,但为什么平时会不自然的就“大吼大叫”了呢?
有时我们会觉得是1、孩子不停地突破底线,妈妈的耐心已经在一遍遍的沟通和教育中磨没了;2、当时很忙(可能在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只是希望通过这种直接暴力的方式,快速解决问题。
听了樊登老师的讲解,我深刻反省:这两个所谓的原因只是表象或者是借口,其实“大吼大叫”,然后事后就后悔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对这种“大吼大叫”甚至“打骂孩子”对孩子造成的影响认识不足,我认为也是觉知控制情绪能力不够。根据樊登讲的“破吼”选择,我自己也认识到,需要:
1、抽时间与孩子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的表现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这样就不会因为信息掌握不全而误解了孩子。
2、冷静、冷静、冷静,重要的技巧说三遍
3、调整对孩子的期望。
再次感谢这本慈悲的书,和樊登老师精彩的讲解!
你学会了吗?赶紧用起来,不断实践,才能熟练。
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熊孩子,只有熊大人。世界和平是一家人的和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