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临砚· 诗品二十四则· 实境 ·唐·司空图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 注释·译文
(1)计思:构思,这里指诗的思想。道心:悟道之心。
(2)妙不自寻:妙境自成,非有意寻找可得。遇之自天,泠然希音:天,天机。遇之自天,得之于天。泠然,清和之声。希音,希有的声音。《老子》:“大音希声。”
用语率直,构思不深。好像忽然逢到幽人,一眼就见到道心。
清涧之畔,碧松之荫,一人荷樵,一人听琴。
情性的流露,自成妙境。感兴得之天机,实境也成为珍奇的诗篇。
| 简析·另附
“实境”,是对眼前真事真景的具体描写,至情至性的自然流露,是作者所见所闻的记实,在古代文学中题作即日、即时、即事、即景、杂兴等的作品,大都属于这一类。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称这类作品为“题纪之作”,是“直致所得,以格自奇”,他说:“题纪之作,目击可图,体势自别,不可废也。”因为是直书自己的所见所闻把由视觉、听觉和直接感触的形象予以再现,无须进行艺术的概括和意境的露而不含蓄,如同忽然与人相逢,一眼就看明白其幽微的道心。
中间四句,就是直书见闻,直接表达感兴,不加雕饰地描绘了一个画面:“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荷樵、听琴是古代士大夫认为“风雅”的事,这个画面就被认为是优美动人的图景。像这样抓住优美动人的景象,即兴题诗,写出来就是所谓“实境”。作者认为,写“实境”,一定不要勉强,不要做作,如后四句所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一任感情自然流露,使其自成妙境。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高山流水的典故!这是副对联讲俞伯牙遇知音事。俞伯牙,春秋时晋国大夫,楚郢都(今湖北江陵)人。修聘出使楚回来,游览故国山川,在汉阳江口得遇钟子期。《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第二年,伯牙复往探望,子期已故。伯牙为谢知音,挥泪一曲之后,摔碎瑶琴,永不复弹。
这副对联上联讲俞伯牙(他“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下联讲钟子期,“荷樵”、听琴”,都是子期“一客”(一人)而已,因为他是樵夫(砍柴的),又是听琴知音者。(该故事在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里也有)!
| 微型诗选·《在时光深处》· 水生

无法如天的空,雨的情节后
路面湿了,窗台湿了,桌面上
几叠草稿,湿了
网友评论
诗,心有山水,诗藏人间。书,择之以趣,书之以意。临,志在高远,遇之自天。👍✍🍃🌿🌳🌾完美图文,佳绝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