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心理教育
李克富 || 有种“社会化不足”叫“没有长大”

李克富 || 有种“社会化不足”叫“没有长大”

作者: 李克富 | 来源:发表于2018-07-06 05:08 被阅读5660次

社会化不足的孩子,“到了青年期,表现出来的是社交无能,缺乏社交动机,过分害羞,见了生人感到无话可说,不知所措”。而在任何一个这样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对其过度保护的妈妈!

读过《自由的联想》(第294-295页)者都知道,我曾有过一篇涂鸦叫“是‘很有个性’还是‘没有长大’?”。

在咨询过程中,当有人觉得自己“很有个性”时,我经常会很不客气地将其面质成“还没有长大”,这个时候,那些心理健康水平不是太低的求助者就会有所领悟,进而产生心理成长的动机。而对那些心理健康水平实在太低甚至不正常的人我当然不这样说,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提问,让其充分展露,然后再判断求助者是否对因“个性”引发的问题有着起码的自知和自觉。

需要认真对待的,是当我听到家长们说自己的孩子“很有个性”,因为孩子一般不会走到我面前,那么这样的孩子到底是不是真的“没有长大”,在将家长当成求助者提供心理服务的同时,具体的指导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位母亲告诉我,儿子14岁,本来上初二,却已经辍学在家“只知道玩手机”快一年了;还说“这孩子从小就很有个性”,“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由于咨询时间的限制,我一般将“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当作“硬信息”处理,暂时予以认可——辍学的孩子当然和别的孩子都不一样了!我需要详细了解的就是“很有个性”,家长给我的这个信息带有自己的判断,当然是“软”的。

所有的提问都只能针对“软信息”。

问:“您儿子在同龄人中有朋友吗?”

这位母亲想了想,答:“应该有吧。”

再问:“有几个?”

答:“我知道的就一个,是他小学的同学。前几天还到家里来找过他。”

通过问答,我所获取的信息是:(1)这个孩子至少有一位同龄朋友,且友谊维持至少6个月之久。

问:“在您的记忆中,孩子是否主动帮助过别人?”

她想了好一会儿才答:“有。”

问:“还记得帮助过谁吗?”

答:“他舅舅。”

问:“您知道当时他为什么能够主动帮助舅舅吗?”

答:“舅舅答应要把自己不用的一个手机给他。”

问:“除此之外,儿子还主动帮助过别人吗?”

答:“可能还有,但我不记得了。”

这种提问,我是在判断她儿子是否“(2)在看不到有什么即时的好处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帮助别人”。

就这样,我接下来又通过提问进一步了解这个孩子是否:

(3)做了错事造成了明显的不好后果但并未被人发现时感到难过或后悔;

(4)别人做了对他不利或有损的事,能够原谅而不指责别人,也不告状;

(5)对朋友或同伴的福利表示关心,或者能够分享别人的幸福与快乐,如为别人生日、考试优秀、获奖等感到高兴,主动向别人祝贺。

待我问完以上五条,就能对母亲眼中那个“很有个性”的孩子作出相对准确的评判了,尽管我不会将结果直接说出来。

我指定阅读的部分读过了吗?

在心理学的视野下,这个孩子是典型的“社会化不足”,那五条就是美国精神病学协会为儿童制订的社会化不足的诊断标准(心理治疗基础,第77页),只符合其中一条或者一条也不符合,就可以做出“社会化不足”的诊断。

许又新教授说,社会化不足的孩子,“到了青年期,表现出来的是社交无能,缺乏社交动机,过分害羞,见了生人感到无话可说,不知所措”。而在任何一个这样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对其过度保护的妈妈!

作为心理医生的我,自然知道首先需要帮助的是哪一个,尽管难度非常大。但相比较而言,对这种妈妈和这种辍学的孩子我总还是有些办法,咨询的效果也常常不错。

让我感到无力和无助的是另外一种情况,也如许又新教授所言:

“在过分保护下长大的青年,学校成绩可能优秀,但一出校门踏入社会就会碰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所学知识技术无法发挥作用。因为他们一点儿也不懂人情世故,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会跟人交流思想以利合作,更谈不上组织才能。”

如果有哪位业界同行能够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烦请您一定教教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79d35d37693a:才发现打赏了王老师的文章,却漏了李老师的打赏,赶紧补上。
  • 欢喜张: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妈妈
  • 骑着蜗牛看风景V:都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细思恐极,似乎给一切的不利因素找借口。
    看看被剪断的翅膀,似乎自己手中也有一把利剪,希望一切都还来得及⋯
  • 248c6a5b969b:活在象牙塔的孩子,面对社会时,会恐惧,相适应却也没有能力。
  • 聆心2016:过分保护的父母是把孩子当成自己,内心那个脆弱无力的自己。
  • 窦泽燕:转化需要经验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顿悟,愉悦
  • 33053de55913:社会化不足的孩子,“到了青年期,表现出来的是社交无能,缺乏社交动机,过分害羞,见了生人感到无话可说,不知所措”。而在任何一个这样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对其过度保护的妈妈!
  • 怒放的叶子:过度保护的父母,试图帮孩子把所有负面的东西隔离,比如痛苦、失败、困难,可是剥夺孩子尝试与错误的机会,等于阻碍孩子适应性行为的发展。事物往往相反相成,排除了一面,也就抹杀了另一面。因此,在追求极致的路上,需要格外有敬畏之心。

    包办替代和过度控制,是母亲常常会犯的错误。幼童需要母亲的照料,然而当母亲完全替代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就被剥夺了。这不仅培养了孩子的依赖心理,还让他对自我能力形成扭曲的认知,最终妨碍了孩子的成长。

    过分控制则有着更为广泛的形式,也更为复杂和隐蔽。强调孩子要听话、服从,用各种清规戒律约束孩子,没完没了地进行指责和纠正,是很多家庭的生活图景,似乎也被社会广泛接受。毕竟,对于一家只有一个的孩子,谁也输不起。然而密不透风,贯穿于生活方方面面的过度控制,只会摧毁孩子的自我意志,让他停留在幼稚化的阶段。

    值得深思的是,母亲基于何种心理对孩子的成长做出如此不利的选择?了解背后的心理动因,才能真正解决过度保护的问题。
  • 上X青:过度保护下成长的孩子,在成人后的生活可谓是满脸都是泪,那些无知总会用相应的代价来成长自己!
  • 唐铭含:提问是个学问,如何在几个简单的问题中识别出想要的信息,是有很系统的体系支持的
  • 清净_6584:我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过度保护!当我意识到是自己的问题时,我做出了学习改变的动作!收获的不仅是孩子的成长!更是一个幸福的家!因为我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了!
  • 丹睿丹睿:讲道理是最无力的教育方法,如果循规蹈矩意味着按父母的指示和禁令行动,意味着不自由和心情不愉快的体验,而任何一种形式的胡作非为,都意味着冲破约束,意味着个人意志的解放,这种胡作非为当然会给孩子带来快感,这就是孩子逆反的根源。学会说人话,永远比道理有用
  • 爱变心理战志清:我想问问老师“暂时认可硬信息,提问软信息”,这里的软和硬的划分标准是啥?我看了几遍也没总结出来😭
  • 英子zhufu:内圆外方即社会化不足!
  • SZ_68de:有人看破茧成蝶的过程太辛苦而施于援手,导致蝴蝶翅膀力量不够,不能正常飞行,这是典型的好心办了坏事。对比来看,过分保护的妈妈在做损人利己的事情,虽然她可能没有意识到。
    PS,我也想知道文章最后问题的答案。
  • 沧海明月_7cea:如何适度
  • 5492c8983687:今天学习了许又新教授写的这篇文章——过度保护,再回头来看看李老师的文章就知道理论与实践如何结合了。如果让更多的妈妈知道如果过度保护会让教育走这么多弯路,相信身边会少一些“直升机妈妈”。
  • 在温暖的阳光下:被“过分保护”的巨婴,一旦成家又成了引爆婆媳矛盾的导火索,连环杀手啊
  • 漂亮的花:社会化不足的孩子,“到了青年期,表现出来的是社交无能,缺乏社交动机,过分害羞,见了生人感到无话可说,不知所措”。
    作为一个包办过多的妈妈,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我所能做的是接纳她现在的样子,许她以自己的速度慢慢生长,允许她犯错误,支持并帮助她。
  • a61eba0975f6:孩子在每个年龄段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多学习家务,多做些社会实践活动。
  • 猫猫在路上:被过度保护的孩子,成年后还要继续找个人接任“妈妈”角色,同情这个“后妈”。
  • 3936a4014bd6: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结果,内在世界给予外在世界它美好的能量。
  • 28a29ca5b23f:孩子有“个性”,其实是孩子没有长大,是社会化不足的表现,他背后会有一位过分保护的家长。
  • 5b1183a5efc9:也不只是为了给自己的成长故意留有更多的空间还是别的什么,个性不是任性就还好😓
  • 晋春77:对照自己典型的社会化不足老儿童,怪不得孩子会有辍学在家现象,原来根在我这里,不过,这也不可怕,我已意识到,并开始学习,而且幸运的是遇到名师李克富导师指路,我已开始慢慢上道。
  • 衡润心怡:过分保护的背后有个缺爱缺安全感的亲人,如果孩子随着长大不再自我成长,那就是这一家人的痛呢。所以人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种能力。
  • 觉悟张秀兰:自我成长,人人需要,不成长太可怕啦。
  • f4210be97305:过度保护孩子的妈妈是心里没有安全感的人
  • 于丽萍_ylp:容易自己找位置坐下😂
  • 当下宁静:社会化不足的五个标准:同龄好友,主动助人,愧疚之心,容人之量,真诚祝福。
  • f06a16b060fb:社会化不足的孩子背后有可能站着一个“有个性”的妈妈,由于孩子在小时候对妈妈思想和行为的全盘认可,造成了自己的社会化不足,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好的模板,自己心里又不出。等到孩子认识到这一点,首先是思想上对爱她的妈妈的质疑和否定!
  • 曲晓岩:见到很多被过分保护的孩子在成为父母之后仍不能履行自己的责任,孙辈在老人的庇护下,继续被“过分保护”!而被“过分保护”长大的父母虽有怨言,却无法改变,非是“不愿”,而是“不能”!这其中不乏学历高者,不乏心理学专业者。知识并不能改变命运,只有“自己”能!
  • 兔莴苣:3.您见过孩子突然出现情绪不好的情形吗?比如难过,后悔之类的。事后您知道是因为什么事吗?4.别人跟他闹矛盾、别扭,他受委屈了一般会有什么表现呢?5.他跟他的那个同学庆祝过生日吗?他向你们聊过发生在他同学身上的比较好的事情吗?
  • 静水_1446:经风历雨才能见彩虹。心理上能淡然漠视挫败,反思挫败,挫败才成为成长的催化剂。没有超越挫败的自我体验谈何长大?
  • 青玫_2989:在任何一个社会化不足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对其过度保护的妈妈!而施行过分保护的妈妈大多是本人基本需要(被人爱和爱别人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未被满足的人,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只不过是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代偿。
  • 泡芙小姐01:想起身边的某人
  • 王明鹏:社会化不足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对其过度保护的妈妈!
  • 陶然_0e27:先给自己诊断一下,再考虑别的:sweat:
  • 千江的月:年龄有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之分,巨婴国里比比皆是生理年龄的成人、心理年龄的幼儿,而他们身后无一例外地站着一位无微不至的母亲(也有个别是父亲)。再往深层去看,母亲潜意识里不想让孩子长大离开自己,而孩子选择了牺牲自己满足母亲的愿望。
  • 刘丽囡:出来混,都是要还滴
  • 付海霞_3107:一个人,只有真正心智成熟,才可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替代就是剥夺,过分保护就是孩子没有了真正心智成熟的机会,就不会自律,自律的原动力来源于爱,一个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的母亲,是不会爱自己的,给孩子的更是变了形的“爱”
  • 清晓视野:舍不得孩子自己走的路,都变成了坑
  • 374dabff74e4:只因自己年幼丧母,所以对孩子过度保护,悔之晚矣。
  • 王秀美心理咨询师:专业知识优秀,动手能力强,能把所学转化成生产力。但是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懂人情事故,这种人跟他相处也是挺考验人的一件事。
  • 糖葫芦_7604:我是一个被过分保护下长大的孩子,想想自己的童年很无趣,该犯的的错误,该吃的亏,全在成年接踵而至,那些喜欢过度保护子女的母亲一般都拥有极强的控制欲,让人反感。
  • 4a2bf2302bdb:他们终究还要补上人生缺的课。
  • 王冬青_a475:孩子“没有长大”与母亲“不想撒手”有关。
    孩子小的时候是应该无微不至地关怀,孩子大了,就要慢慢放手直至完全撒手。
    至于为什么不想撒手,又是做母亲的功课。
  • 魔法药水: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为了使人更好的适应和融入社会。
  • 花海云裳:关注了,继续学习!
  • Z沙漠胡杨:有人把心理咨询的技术称为提问的技术,提问的技能,能反映出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养。
  • 流动的温暖:掩耳盗铃下的合理理由,保护那曾经受伤害的脆弱的心灵。
  • 辛迪Cindy:防患于未然
    需要让更多年轻的父母懂得爱孩子,
    如何帮孩子成长
    至于已经“社会化不足”的孩子
    我...[尴尬]
  • 漠上苍穹:每个人的成长,都得依靠自己的摸爬滚打,该吃亏吃亏,该受苦受苦,谁也包办不得!
  • 王振法:老师开始讲课了:smile::smile:
  • 808e1ccc5854:昨天读完社会化五条标准,就和之前看书一样,看看而已。听昨天老师讲解,看今早文章,忽然明白,那五条标准就是可以操作的技术。当时设置标准的专家,一定经过认真考量才选出这五个方面,我们直接拿来用就好。
  • 老连Alian:这五条标准,简单易懂,作为父母,爱孩子,就要教育她“好好长大”
  • 梳雨_8fee:“很有个性”的自己开始慢慢“长大了”~
  • 穆占叶1:反思自己,好像还真有把“社会化不足”当作“个性”的现象,谢谢老师让我多少有了点自知🙏
  • 459ab934b764:看李老师说到家庭教育问题时,总不由得要对照自己。嘻嘻,我是不是有点心虚?
  • 呵呵呵_cc23:孩子有个性,那叫“没长大”,严重的社会化不足。
  • 闻岱:对照发现,我这些年的成就了了,就是因童年的社会化不足啊。
  • 丁金波波种快乐:社会化不足:作为一个人,先觉察一下自己的社会化程度有没有问题;作为父母,从中学习到如何教育孩子;作为一名咨询师,遇到这样的求助者时,大的方向应该是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成长。感恩李老师。
  • e8419b475e76:社会化不足的孩子,“到了青年期,表现出来的是社交无能,缺乏社交动机,过分害羞,见了生人感到无话可说,不知所措”。
    1.父母包办的结果
    2.社会化不足的父母
    3.其他
  • 怡然风轻:这几天一下子在医院病房里见到了两个这样的青年,看着他们的痛苦纠结的样子,还有一旁无微不至的妈妈。
    还有就是医生不断地加大药量……
    真的觉得心痛又无力。
  • 李宜秦:“社会化不足”的这些表现,在将来会不会连标准都会改变了?
  • 79d35d37693a:惯子如杀子,该经历的成长和挫折一定要让孩子经历,父母现在替孩子包办的,将来都会变成负累加倍地还给孩子。
  • yy点点:社会化不足的孩子,“到了青年期,表现出来的是社交无能,缺乏社交动机,过分害羞,见了生人感到无话可说,不知所措”。而在任何一个这样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对其过度保护的妈妈!😓
  • 孙丽芹_520:长大成人,说人话,办人事,于己,于人
  • 心语花香:这样的父母常有,而孩子不常有,没遇到过。是因为小学生年龄小吗?或者对他们来说,自己觉察到问题主动求助,是难以克服的困难?
    糖葫芦_7604:@心语花香 有的小孩很觉得依赖父母很幸福,只有踏上社会以后才感觉到这种社会化不足的困顿,我觉得初中就有体会,但是30岁以后才意识到那种爱带给自己的害处
  • 张凯丽1985:确诊完毕,我是个“社会化不足”的中年人。也不可否认,我妈妈,到现在对我的“保护”还是无处不在,每当我想“蜕变”飞离她时,她都会“绝情”的掐断我的翅膀。她的力量总是略胜一筹……所以,到现在我还是一个没有和妈妈完全分离的孩子😬
    李宜秦:@张开丽_山东临淄 是她们太爱我们,却不懂正确的打开方式

本文标题:李克富 || 有种“社会化不足”叫“没有长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pcp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