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百家之言,求不变之理
正值炎炎夏日,自己在不断的懊悔和重复犯错的心态中,用了断断续续二周的时间,将南怀瑾老先生的《二一世纪的前言后语》读完。
首先从老先生说起,老先生一直被称为国学大师,翻看老先生的履历,才明白什么叫做我们最近一直宣扬的人生不设限,勇于贴标签。习武、从戎、学佛参禅,人文、历史、军事、经济娓娓道来,让人心生敬佩。
《二一世纪的前言后语》一书,系南老演讲的收录,部分是其90多岁高龄的讲述。本书看完、读完之后我的感受是这样的,当然,对于我这个已经思想生锈的人来说,也有可能总结不到位,意识不正确。
修心养性,各家之言均为一理。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寻求精神寄托,有人论道,有人参禅,有人阿弥陀佛,有人哈利路亚。但在这些形式下,无不是我们想明白生命,想寻求一些物质之外,我们活着的意义。南老说,其实这样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古文中,早已经体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好好研究,认真学习,这些都是活水之源,哪里都流的过去。
所以,不管你学什么的,多看看书,看看我们中华历史,唐山宋词,都是我们的瑰宝。
文化教育,我们任道而重远。老先生,直言不讳,说出了我们民族现在面临的困境,当然直至现在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文化信仰的缺失,与社会“唯钱至尊”的无奈,让生活在这个环境下的我们艰难的活着。
本人呢,读书少,见识短浅,有时却也难免发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感叹,当然回过头仍然醉生梦死,抱着手机消磨时光。但,敬佩那些活的明白的人,敬佩终身都在追求人生意义的人,他可能是在电视中指点江山的人,也可能是穿梭在城市中的外卖小哥,可能是首富、一哥一姐,也可能是街边下象棋的老大爷。钢筋水泥,封住了谁的眼睛,堵住了谁的耳朵。当然,解决这个历史困境,绝不是一朝一夕完成,但也不能掩耳盗铃,只歌颂繁荣,没有根的繁荣,就像是海市蜃楼。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文化教育、信仰重建这些最重要的其实是家庭教育,我一直有个宏伟的愿望,就是自己成为一个书香门第的创始人,恩,现在就缺少生个孩子了,孩子生孩子了。
本意是想写一个严肃的读书笔记,没想到又歪了,这样也好,凡是本无根,说啥就像啥。
再次,向已经溘然长逝的南老致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