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从端午节开始到现在,小妞陆续有点咳嗽,一直好得不彻底,在上周一下子突然白天晚上都咳嗽都严重起来,接着又带着她去医院问诊。
去到医院,又是抽血检查,看了血项其中白血胞有点偏高,医生说咳嗽久了有点感染,开了三天阿奇霉素的药吃和一些化痰的药。当天第一次把药吃了后,小妞晚上总算一觉到天亮,没有再咳嗽了。
次日一大早,咳嗽了一大堆的痰出来,情况也算是慢慢好转。吃完了三天的药,小妞的情况已经明显好转。想着最近小妞天天在家闹着要看电视,变成了我的困扰,看她的情况好转,忍不住想带她去公园转转。于是上周五下午带着小妞去公园玩。
开始是玩泡泡,小妞玩得太开心了,一不小心泡泡水都倒光了。所以玩了一下子就没有泡泡玩了。接着我们去追小鸟,玩得兴高采烈。
接着小妞说想去玩滑滑梯。我带着她去滑滑梯的地方,看到了小兔子,一直念叨着要喂小兔子。我看着那撑得圆滚滚的不兔子说,我说我们下次再来喂吧。因为没有看到店家,又没有小朋友在喂小兔子,所以小妞悻悻然的离开了。
看着旁边的沙池,小妞马上开心的脱掉鞋,要玩沙。很快投入地玩起来了,有个小姐姐也跟着她一起玩,两个人玩得很融洽。小姐姐一会去提水。后面玩了有快一个小时,小姐姐在桶里装满了水,她俩一直往桶里放沙,我催了小妞几次要走了,她都不肯走。最后在我的坚持和诱惑下去玩滑滑梯。玩了一下,有个调皮的小妹妹装了水淋在滑梯上,导致到处都是水,就不能玩了。
小妞有点情绪,最后我抱着走的时候,突然想起还没有喂小兔子,一路上都在嚷着要喂小兔子。而店家已经关门了,小兔子也没有看到了。一路哭到门口,带着情绪,一直在念叨着小兔子不见了。上车的时候还是带着情绪。我一边骑着车,一边给她讲小故事,把小兔子变成小故事里的主人翁,总算安抚了她的情绪。
回到家,马上又要开了电视,最近发现了爱奇异儿童频道,可以设置看多少时间后自动关闭。所以给她看一集或是定多少时间,时间到了,屏幕就关了。刚开始小妞有点哭闹,但是也能很快调整。这些都比直接生硬的去把电视关掉带给她的情绪反应更大。晚上姐姐还和她玩了自拍照,一个晚上欢声笑语,玩得好嗨。
晚上睡觉的时候,惊觉小妞发烧了。晚上贴了退热贴,一直有点低烧。第二天起来食欲不好,没有吃很多东西,爸爸又要我出去帮忙搬东西,帮完忙回来已经中午了,本打算下午带小妞去医院看看,可是一看医院的挂号,下午都排满了。马上约了周日上午的号。
晚上给小妞洗澡的时候,意外发现小妞的手臂和大腿上都有很多红点点。马上上网查了,担心是水痘,可是一看也不像,让爸爸来看,爸爸说可能是手口足病。刚好妹妹打来了一通电话,和她小妞说可能得了手口足病的,她马上劝解我要赶紧上医院,说她老公村有个远亲因为孩子也是手口足不重视,孩子两三岁说没就没了,让我意识到严重性。
周六一天小妞的烧一直退不下来,中午吃了退烧药,傍晚又烧起来了。下午我陪着小妞睡觉发现自己也烧起来了,迷糊中泡了一杯小柴胡颗粒喝了,出了一身汗人马上就舒服了。可是小妞在傍晚又烧到39.5度,又赶紧又给她喂了退烧药也喂她了点小柴胡。中午和晚上小妞都只喝了点小米粥。所幸昨晚小妞的烧退下来,温度比较稳定,昨晚也睡得比较好。但是今天早上起床,又发现了小妞手脚长的疹子越来越多了。早上带着妞去了医院,医生看了喉咙,说有泡泡,手口足基本上都能确认了,开了一些口服的双黄莲药,还有一些擦洗的药,建议三天后再复诊,平时在家要观察宝宝的状态,交待了这两周不能上幼儿园,得好好在家呆着了。
下周本来要参加的一个读书会也只能取消了,计划总是跟不上变化。孩子生病,这个时候发现什么事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的身体,希望宝宝早日康复。
心里有点责怪自己马虎大意,明知道这段时间是手口足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时期,还带着去人多的地方,还玩沙和滑滑梯。事情已经发生了,再多的自责都无济于事,只能想办法好好调整孩子的身体,在家里多想点办法让孩子玩得高兴点,尽量减少电视时间。
这几天开始翻阅了《养育孩子,就这么简单》里面讲到了“媒体儿童”,媒体注重视觉与听觉刺激,而排斥了其他的感官刺激,特别是运动感。孩子对刺激的反应模式是不自然的:孩子接受到视觉的刺激,但没有做出适当的反应。孩子不能伸出手去触碰,或与他看到的东西互动。
其中讲到布朗大学玛丽·伯克对视觉电子媒体表现出以下的担扰值得我们深思:
1. 他们以牺牲其他的感官系统为代价,过度刺激视觉。
2. 影像媒体剥夺了孩子与他人互动的必要机会,让孩子无法建立自我约束的机制;也否定了孩子察言观色的天生能力。
3. 他们会让孩子感到兴奋,但孩子们缺乏方式和方法恰当地控制兴奋。
4. 妨碍孩子们生成符号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妨碍孩子们自主能力的发展。
文中提到教子良方的秘决:相信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关掉电视,将开放性的玩具给孩子玩,或者给她讲很多故事,以此来滋养他们想象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