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各路英雄纷纷揭竿而起,占地为王,打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反抗清政府,各界仁人志士采取救国活动。时势造英雄,历史的舞台上走马观花般的出现过很多人的名字,有些被历史铭记,被后人评说,而更多则是被这英雄辈出的时代遗忘。当清政府用尽了所有的招数,有一个年轻人脱颖而出,悄然崛起,他就是国父——孙中山。
《走向辛亥》是由日裔华人陈舜臣编著的,书中以孙文为主人公从公车上书开始写起,以武昌起义孙文任职中华民国为故事的结尾。孙中山的一生见证了慈禧太后“量竭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见证了“裱糊匠”李鸿章尽己之力延续清朝生命,见证了泱泱华夏沦为被列强欺辱的睡狮,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唤醒国人,唤醒中华。
01虽常年不在国土,依旧不忘救国职责
孙中山其实并不能算你土生土长的清朝人,他出生在广东省一个贫困的农户人家,却因自幼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在心中埋下了救国的种子,十三岁,孙中山随母亲投被自己在夏威夷檀香山的哥哥,自此接受西方教育。即便是1883年孙中山回国,也并没有在国内停留过太久,他在取得革命胜利之前更多的时间都是在外筹革命资金,但是孙中山的救国热情从未因为不在国土上而减弱丝毫。
孙中山其实最初也没有想要武装革命,他也曾像很多爱国青年一样,满怀着对国家的热情与改革想法,试图通过给当局重臣谏言的方式拯救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于是他极其用心的写了很厚的一封谏书托关系递给当时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奈何李鸿章公务过于繁忙,孙中山所书又极为冗长,故传言李鸿章根本没有看见这封信的内容。
上书失败的孙中山明白靠清政府救国是不可能的了,想要拯救人民于水火必然要推翻帝制,于是孙中山开始加入并组织爱国团体,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02辗转多国,只为心中不灭的信仰
孙中山的一生真的称不上安逸,1895年10月,他所组织的兴中会预计在广州起义,奈何计划被泄露,导致起义朝生夕死。幸而孙中山及时收到消息提前逃走,革命的火种也随着孙中山的离开转移至海外,孙中山也开始了他的漂泊之旅。
如果单看孙中山的生平简历,以及诸多课本中关于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我们都会觉得武昌起义只是一次偶然事件,孙中山并没有参与策划甚至深入参加,但是他却被推举为民国总统,看似孙中山只是一个被命运女神眷顾的幸运儿,可仔细读完《走向辛亥》就能够知道孙中山虽然组织多次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但是他的革命热情与精神仿若火种,燃遍神州大地,武昌起义不是孙中山策划的,却也因孙中山而起。
03时势造英雄,英雄亦创造时势
孙中山是一个极其谦逊之人,他在得知革命胜利后并没有忘乎所以,他依旧出席各种活动,为自己心中的理想奔走;他也不是一个好大喜功之人,虽然课本上总说孙中山没有守住革命的果实,但是看完书的我却能感受到孙中山性格中的坚韧与细腻,他也不过是想要实现自己儿时的理想,还所有国民一个国泰民安,即使坐上至尊之位的人不是自己。
其实在晚清,不止革命者中出现过英雄,即便是昏庸无能的清政府中也有爱国的勇士,比如背负千古骂名的李鸿章,这位国之重臣一度被人们认为是一个卖国贼,但是一个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为政府省下赔款的外交官,一个宁可在船上等待也不肯踏上日本国土的老人,我们又怎么忍心责备他为这个国家所做的一切呢。
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孙中山是当时爱国青年心中不灭的信仰,描写这段历史的书很多,描写孙中山的书也很多,但是以主人公的角度了解孙文,了解辛亥革命的书却属实不多。《走向辛亥》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领袖,还原了那段艰难困苦的峥嵘岁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