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碎片】
从现象上来看,秦始皇在位的前十六年,也是差不多年年打仗。但秦灭六国的统一战争一般还是从秦始皇十七年内史腾灭韩算起的。这个划分自有其道理。秦始皇元年至十六年的战争,依然是传统的攻城略地战争,哪怕规模很大也是以攻城略地为战争目的。直到灭韩之战开始,才真正变成以灭国为战争目的。
秦始皇前十六年,特别是秦始皇三年至四年,恰好是先秦以来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期。旱灾、蝗灾、瘟疫、饥荒集中爆发,六国惨,秦国也惨。但秦国可以发动战争转移压力。不过,这种战争看似连战连捷,实际上是以战养战,穷吃更穷。
蒙骜主要打的地盘主要分布在河内、河外之地,黄河南北两岸,贴着魏韩首都圈。魏韩首都圈,原本是比较富庶的。但是,【(秦始皇四年)十月庚寅,蝗蟲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这意味着黄河中下游,特别是魏韩首都圈的庄稼已经被蝗灾洗劫了,于是蝗虫才向西转移,猛扑关中。这一年魏国还发生了两个大事,信陵君死,魏安釐王也死。魏国经济下滑,政治换届,破绽巨大。
故而秦将蒙骜果断在次年出兵,打下魏国二十城,初置东郡。这场战争打得那么顺利,既是秦国被蝗灾造成的饥荒逼急了,也是魏韩被蝗灾搞虚了。魏韩首都圈可以靠向其他边郡抽血来填补亏空,但最终补到了秦国东郡那里。以前我只说蒙骜此战从军事战略上完成了对南北诸侯的分割。其实从经济角度来看,秦国把魏国首都圈北部沿河地区撕开一大块,在这里部署一支军队,也是减少了大后方吃饭的嘴。
秦平东郡之战引发了最后一次合纵攻秦,赵国主导的。赵国除了秦始皇元年在晋阳跟秦国打了一下,后面不是打魏国就是打燕国。蝗灾肆虐、天下大疫那年,赵将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不管邯郸首都圈有没有被灾害影响,反正赵国割燕国的肉补充营养了。
赵国还通过外交手段说服秦国归还做人质的太子回国。秦国新设的东郡,南通魏,北临赵,东接齐。齐事秦已久,秦不想在此时被魏赵南北两路夹击,故而跟赵国暂时搞好关系。赵国洞悉了秦国的战略意图,想趁着秦在东郡立足未稳,狠狠地敲一下。于是就有了这次合纵。
这次合纵的记录比较迷,五国联军一度攻进了关中,但后来大败退,被秦国反攻又夺了一些地盘。我之前还是过于忽略了粮食问题。这场大战,跟此前的合纵攻秦之战有很大区别。过去的合纵攻秦之战,合纵联军是不太缺粮草的。特别是孟尝君组织齐韩魏三国之师,攻打秦国函谷关整整三年,差点攻入关中腹地。那时候真是不差钱和粮,齐韩魏富,而且还有周王室、西周君、东周君可以压榨。可今时不同往日,周地已成秦国三川郡的基地,联军难以从这里获得给养。这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进程,不像以前那样可以耗到一方退出,在灾荒下争夺活路靠一股子狠劲。我之前推演秦军这次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方针,现在看来,秦国可能还是因为库存不如秦庄襄王时雄厚才不得不把战场放在内地。
赵国其实在这次战败中损失不大,又转兵割齐国的肉补充营养。后来又从魏国那里搞到了河内大粮仓——邺地。秦国不巧先后爆发了成蛟之乱和大车轮之乱,形势一度对赵国稍微有利。为什么接下来秦赵双雄打得最凶?说白了,赵国此时不仅是山东首强,而且是第一轮自然灾害大爆发下损失不那么严重的国家。赵国从燕、齐、魏那里找补,跟秦国一样,以战养战,穷吃更穷。
秦始皇元年至十年,这个阶段的诸侯混战,有很多是被接连的自然灾害逼出来的夺生之战。秦赵双雄都算赢家,其他几国大多倒霉被抢,南方的楚国稍好,受黄河流域灾害的影响较小。但是,秦国有个六国没有的关键后手——郑国渠。
郑国渠始于阴谋,但基于关中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故而秦国不得不修。关中平原虽富,但渭北盐碱地限制了潜力。蜀郡以都江堰富,但有巍峨秦岭挡着,想把成都平原的粮食大量输送到中原战场,并不轻松(运往长江流域倒是极为便利,因为顺流),不是长久之计。郑国渠终于修成了,秦国内部的政治矛盾和经济短板都得以解决。这个阶段的秦国,已经不同以往,产粮能力大增。而秦国下一步动作,又将从经济上进一步拉开自己跟六国的后勤实力差距。
秦始皇十一年,王翦、桓齮、杨端和的攻邺之战。赵国从魏国手中拿到了邺地,短短几年增收不少。王翦攻占了这里,秦国从此能在邺地陈兵数十万,直接威胁赵国邯郸首都圈。这个变数让两国的综合实力此消彼长。秦国河内方面军不再依赖关中输粮,可就近取食。换言之,无论是关中内史大后方,还是河东郡、三川郡、东郡、上党郡等邻近边郡的转输压力都大大减小,有利于经济恢复。
秦始皇改以灭国为战争目标,也是因为物质基础OK了,而六国又恰好各有破绽,有呑灭的机会。
秦灭六国时,灭韩有一次“民大饥”,灭赵有一次“大饥”,后面这个字眼就没再出现了。值得注意的有几点。
1.灭韩时的大饥,很可能是因为史记原文提到的“地动”,也就是地震造成的减产。
2.灭赵时的大饥,有个背景是赵国本身遭遇了代地大地震,大饥(确实倒霉,而且这次还抽不出手来抢燕齐)。秦灭赵后,接了这个盘,不大饥是不可能的。
3.王翦灭赵的打法是烧钱耗粮的相持战法,后勤能力不足是玩不起的。“饥民”在长平之战只能撑四十六天。秦灭赵之战双方投入数十万兵力参战,相持一年有余。
这件事会造成战后大饥,但不建议从饥民掠食的角度来看待秦灭赵的动机。恰恰是赵国穷了虚了,秦国才想痛打落水狗。而不是秦国吃不起饭了,不得不去灭赵养活自己。秦灭六国不是靠游牧民族式的以战养战,依然是农耕民族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前七雄都打穷打烂的时候,比如邯郸之战后秦昭王最后那几年,都是选择休战养民的。饥民成军强行连续作战,不是战国的套路,倒是有黄巾之风。
六国原先丧师丢地也能挺着,以其组织健全,经济基础能复苏也。这次不行,主要还是在大灾害时期经济先垮了,绝非有些人想象的六国还富得流油(也就多年不打仗只积累小钱钱的齐国是个例外)。秦始皇则是有了郑国渠和都江堰的加持,胆子肥了,胃口大了,趁人之危大搞并购。但是吧,秦吃得太多,消化不良,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秦朝大搞建设,尽是财政支出。岭南三郡与长城沿线不必多说,就连洞庭郡迁陵县这种山沟沟的小县城,都是靠外地输入的粮草来维持生计的。故六国地,徭役繁重,各个首都圈失去了原先的中心地位,还要向关中转输赋税。故秦地的粮米则要用于各种大工程、大项目、大开支,米价飞涨。
其实从出土秦简及传世文献里记载的几组秦国粮价数据,可以从侧面了解不同时期秦国/秦朝的粮食生产状况。此外,还有一些别的信息可以参考和比较。
假如没有遭遇特别严重的自然灾害,或者在战争中受到过于惨烈的损失,战国七雄的经济恢复力其实还是不错的,普遍不错。一般是休养生息几年就够再打一轮大仗了。特别是战国末期的秦国,几个富庶郡的实力加起来,就相当于战国前期的一个“雄”的体量。
邯郸之战后的秦国元气大伤,但秦昭王晚年到秦庄襄王时期复兴也就短短几年。当然,一个重要原因是李冰在此期间修成了都江堰。而在长平之战时,都江堰和郑国渠都是没有的。
从战国到秦汉,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也就是那些。到了战国晚期时,已经大部分归秦国了。就算排除秦国牛耕更普及、水利工程技术更发达等因素,起码能保持原有的产粮能力。战国七雄的经济实力是此消彼长的,因为土地与劳动力的归属变化。(可惜没有更详细的秦朝赋税统计资料。秦制是按照土地肥力和实际垦田数来划分不同档次税率的。高产田税率高于低产田。这可以从侧面推算一下故秦地与故六国地郡县的产粮水平)
说多了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概而论没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