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昏暗之士,果能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感悟:圣人可以学习而达到。
2.原文:务求自慊而无自欺,然后谓之“诚意”。
感悟:不要自欺。
3.原文:知如何而为温清之节,知如何而为奉养之宜者,所谓“知”也,而未可谓之“致知”:必致其知如何为温清之节者之知,而实以之温清,致其知如何为奉养之宜者之知,而实以之奉养,然后谓之“致知”。
感悟:致知,就是知行合一。
4.原文:温清之事,奉养之事,所谓“物”也,而未可谓之“格物”:必其于温清之事也,一如其良知之所知当如何为温清之节者而为之,无一毫之不尽,于奉养之事也,一如其良知之所知当如何为奉养之宜者而为之,无一毫之不尽,然后谓之“格物”。
感悟:格物,就是依据良知在具体事物上去行动,这是王阳明先生的观点。
5.原文: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
感悟:从小老师就教导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有多少人一直在天天向上,好好学习呢?所以,王阳明先生说,做圣人的道理是很简单,简单到连愚夫愚妇都知道,但区别在于圣人能实践。所以,最难的事情就是最简单的,难在实践,难在坚持。
6.原文:以是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
感悟:在此强调,致知,就是知行合一。
7.原文:而后之人不务致其良知,以精察义理于此心感应酬酢之间,顾欲悬空讨论此等变常之事,执之以为制事之本,以求临事之无失,其亦远矣。
感悟:自己不要做嘴炮。
8.原文:此言正所以明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耳。
感悟:良知和见闻广博无关。见闻广博,并不代表是一个有良知的人。
9.原文:盂子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翻译:孟子说:做学问的心非常简单,就是将放纵的心收拾起来。
10.原文:非若后世广记博诵古人之言词,以为好古,而汲汲然惟以求功名利达之具于外者也。
感悟:这就是沽名钓誉,把学习当作炫耀,当作功名利禄的工具。做学问的目的,是成为圣人。
有一次王阳明问私塾先生;“天下何事为第一等人?”
塾师道:“嵬科高第,显亲扬名如尊公,乃第一等人也。”
王阳明道:“嵬科高第时时有,岂是人间第一流?”
塾师问:“据孺子之见,以何事为第一?”
王阳明答:“惟为圣贤方是第一。”
这是非常不得了的,自汉至唐,儒生做学生都是为了科举考试,直到宋代,才有一些儒生,如程明道等人,他们强调,做学问不是为了考取功名,而是为了成为圣人。这其实才是读书人的追求,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是此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