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贵族精神其实就是君子才有的精神,而能具备贵族精神实在是太难了。贵族精神和财富无关,与良好的教育有关。贵族和贵族精神不能划等号,因为富人不可能都是君子。
对君子的定义在中华文明圈是很宽泛的,比如:仁义,慈爱,忠厚,踏实,等等。凡事能用来称赞一个人的词汇似乎都能用来君子贴标签。
对小人的定义似乎是一些不好的词汇,但其实我们后世弄错了君子和小人的含义。古文化中的君子实际指贵族,而小人指代下层人民。所以电视剧里经常有小角色自称:小人不知,等等。如果这样讲,那么很多贵族其实有被称为君子的候选资格,但不一定真的入选君子。
中华文明是贵族精神和小人主义相互斗争和纠缠中不断发展的。所以,你发现对待同一件事情会有很多种看法有人觉得那样处理不够君子,有人觉得那样处理很有智慧。
有人说:损人利已,君子不为。
有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二者看似独立,并不矛盾,其实本就是矛盾的不能再矛盾。不损人却能利己天下何事?
为什么有人反对研究《三十六计》《鬼谷子》因为他被贵族精神教育成了偏激者,看不得小人主义的存在。可是,忽视小人主义显然不是实事求是。
很多年,我都觉得校园教育我们要做一个好人,社会教育我们要做一个“聪明的小人”。这里的小人并不是贬义的,而是泛指下层社会的芸芸众生。或许,教育的目的就是选拔贵族精神的传承者,而选拔的结果就会有淘汰,淘汰的结果就是很多人接受了“贵族精神”教育,但被迫回到小人主义的轨道上来。这便是内心矛盾的由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