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到了点读笔,我想到了两个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先说一个小故事,娃从小就骑带辅助轮的自行车,从12寸的到16寸的,乐此不疲。我到没有觉得辅助轮有啥特别的作用,只是觉得能有个孩子热衷的玩具又可以享受下骑自行车的假像挺好的,至于真正学会骑自行车,那真的将"自是一番寒彻骨"。
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小时候学自行车算是极不痛苦的了,真正好多痛苦的学车的孩子,是骑着父母的28带横梁的大车子,因为个子小,需要从车子右面,右腿穿过横梁洞踩上右脚踏板,然后扭着s型的身子,抓着把手学,那真是各个象看不见的小导弹,带着车子飞驰的摔的一片一片的。如今回想起来,祖国有了如何长足的发展,真的是富国安邦,我们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科学技术都发生了天翻地覆一日千里的变化。
当然,我小时候学自行车少吃了苦头是因为我的爸爸是海员,他从歪果仁那里给我们带回了罕见的儿童自行车,这自行车直接成了当时一道独特的风景,走到哪里,都会有人啧啧赞叹,"这是外国货吧”,"就这么个小车,比大人车还精致"。
虽然有了小自行车,这个平衡力依然难以逃脱地心引力的强大魅力,胳膊得伸直,但不能伸太直,把手得抓紧但不能抓太紧,同时还得抬头挺胸,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且,不能光顾了头和手,还得注意脚的动作。我真觉得骑自行车是个欺生的活儿,开始见面,怎么都不被待见,轮子也找你麻烦,车把也找你麻烦,就连脚踏板都会莫名其妙的搞停转,可等真正学会了,骑自行车简直成为了象呼吸一样自如的事情。
爸爸一开始会给弯腰用手扶着,这真是个累人的活,后来,爸爸又突发奇想找个木棍绑在车后座上,他就可以直着身体扶着,可是就像小孩子学走路,装备再齐全,保护的再用心,也不免摔跤之苦。什么从斜坡上骑下去突然摔倒在半坡差点被大公鸡啄了屁股啊,什么骑着骑着压上香蕉皮翻车啊,更有一次我直接撞到树上,来了个人仰马翻,摔破了胳膊肘,那次的伤,留了个大大的毛毛虫一样的伤疤,更是至今清晰可见。
基于以上这些壮观的学自行车记忆,我心里还有点打鼓,等你这个娃娃学骑车,我能不能坚持弯腰驼背左右伺候还得加精神物质两鼓励啊。
可是这样的壮观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周末,我带孩子在楼下玩,孩子看到别人骑两轮的自行车,说我也要借来骑一下,我说你瞎讲,没学就骑,娃说前几天下楼玩骑过一两次,那个家长也说你家娃真会骑车。于是我真的惊讶的看着娃登上朋友的两轮自行车,刷的一下就冲出去了,还跟我说骑的越快越不容易倒,我激动的跟着孩子跑两圈试图弯腰去给娃扶着,结果,娃说你不用跟我跑,如果我骑不好,我两脚一放就撑住了,我朋友教我的。苍天啊,我这高兴的都有点怀疑这是否是真的,然后惊掉了下巴一样的到处跟人感慨,你看看,我这没扶,孩子就会骑车了,还没怎么学就会了,这多年的辅助轮居然都在偷偷教孩子骑自行车啊。
冷静下来,我还好奇的问娃,你到底怎么掌握平衡的?去掉辅助轮,你不是需要自己找平衡?娃说,我带着辅助轮的时候,都经常是靠自己骑的,它都有点碍事了。
哎呀,我现在依然是感慨万千,人类的智慧是多么的无穷,一双小小的辅助轮解决了多少家长的腰疼问题和孩子的皮肉之苦啊。
别看辅助轮象个不起眼的用具,原来它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慢慢灌输着平衡的艺术和进退的方略,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着本领,当然,这对孩子来说,可能已经不能叫本领,而是曾经陪伴过他们的老朋友。这是否就是人类文明发展中进一步的寓教于乐?
由此我也想到,有的孩子,点读着就认识了很多英语单词了,偶尔还会蹦出几个单词;有的孩子,没事就跟着大人认广告牌,一看见广告牌,俩人就抢着读,结果几年下来,孩子已经过了痛苦的认字关;还有的孩子,从小就跟着大人念唐诗弄笔墨,后来自己也出口成章信手成画了。大师们原说的不错,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生活的细枝末节就是孩子的第一套课本。这就是所谓的家风吧?那么家风,真的会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最终形成一个人的气质。你觉的呢?
旖旎尘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