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哲学(6)

作者: 爱读书的无为 | 来源:发表于2017-11-08 09:35 被阅读0次

接着来说柏拉图。柏拉图受到了除荷马以外许多诗人与思想家的影响,如巴门尼德,柏拉图认为通过感官得出的不能称作是知识,只是必须是一个概念。为此,罗素举了一个例子,“2+2=4”是知识,而“雪是白的”是通过感官得出来的,则不能被称作知识(为什么罗素不举一个前几年网上很火的1+1=2呢,或许这一问题在当时也有争议吧)。以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知识来自于知觉,但那时候的人们并不这么认为。如上所述的才是当时人们的普遍认为的。其实巴门尼德也持有这个观点,但真正讲这一观点用形式表现出来的则是柏拉图。

在《泰阿泰德篇》中就提到了柏拉图的这一思想。这篇谈话原本是想给知识下一个定义,但最后却并没有做到。

泰阿泰德首先提出,他认为感知了事物,便拥有了关于这个事物的知识,知觉就是知识。苏格拉底引用普罗泰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按照这种说法,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事物的感知都会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知识就不一样。随后就下来的一大段对话都是在讨论只觉得特点,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直觉给人带来的是信息而不是知识。

《雅典学院》

苏格拉底运用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认为万物是变化的。苏格拉底举例说,他身体好的时候觉得酒是甜的,身体不好的时候觉得酒是酸的。那么按照赫拉克利特的说法,由感官带来的知识也就是不断的在变化的,这样知识就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实物了。实际上知识应该是不变的。

不过有一些人质疑普罗泰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但都被苏格拉底通通反驳回去了但同时也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最后他与泰阿泰德得出了一个结论:睿智的人更准确地衡量万物。

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让我想起了《周易》中的一句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思是当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之后就不会受阻了,事物就不断的发展。乍一看,两句话说的其实是一种意思。但较真的话,变便会发现这两句的意思其实天差地别。

事物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事物运动,一是性质变化。首先要从八卦说起……,好吧,我也偷一下懒,前面的文章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来看看。简单的来说,六十四卦系统中每一卦都不同,哪怕相邻的两卦的卦辞也会天差地别。而赫拉克利特和其弟子却认为事物在以上所说的两个方面永远在变,全部都在变,这与”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意思不一样,这句话是在强调事物性质的变化而非地理位置的改变。

举个例子吧,我的手中拿着一个崭新的诺基亚,当我说出:“我的手上拿着手机”的过程中,我手上拿着的诺基亚就不是手机了,也不是崭新的了。那么按照这种逻辑推理下去,知觉随时在变,难怪柏拉图会得出知觉不是知识这一结论。

相关文章

  • 浅谈中西方哲学(6)

    接着来说柏拉图。柏拉图受到了除荷马以外许多诗人与思想家的影响,如巴门尼德,柏拉图认为通过感官得出的不能称作是知识,...

  • 浅谈中西方哲学

    最近一直在看西方哲学,也有许多我自己的感触,今天就来讲一讲公园前中西方哲学的差异与我自己的感受。虽然说不得完全看懂...

  • 浅谈中西方哲学(2)

    之前写了一篇像这篇文章一样的谈了谈中西方哲学的差异,最后提出了一个李约瑟难题一般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已经被光大网...

  • 浅谈中西方哲学(3)

    昨日谈到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并且也说到了政府善与利用“谎言”来欺骗国民,比如在《理想国》中编造了一个卫国者是由...

  • 浅谈中西方哲学(5)

    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提出了宇宙生成论。这篇对话本属于神学的范畴,但有许多错误,对于哲学的影响很小,但确实柏拉图最...

  • 浅谈中西方哲学(8)

    我决定不再像从前一样,我会尽量的用通俗的语言来写。着实,通俗与否与流量的多寡总是成正比的,同时,这也意味着一些更深...

  • 浅谈中西方哲学(7)

    说完柏拉图,之后来说说其弟子亚里士多德。同前人相比,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与后人来说,他也犯下了巨大的错误。在亚里士...

  • 2022-05-22

    中西方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文化缩影——从中西方历史的角度浅谈文化传统之“变 从西方和东方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文化传...

  • 有用与无用—浅谈中西方哲学

    经过一段时间对中西方哲学的学习,有了一点点粗浅的认识,在这里和感兴趣的人交流一下。 从西方哲学奠基人泰勒斯仰望星空...

  • 关于“道”的一点看法

    “道”这个字在中西方哲学里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如果从源头来看,中西方的解释就略微有点不同了,这也许就是中西方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中西方哲学(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qe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