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文化经典成长励志回到春秋读论语
生命是神圣的——《回到春秋读论语》第9章

生命是神圣的——《回到春秋读论语》第9章

作者: 乐道也 | 来源:发表于2018-11-17 13:19 被阅读34次

唯有不忘逝者,方能更好的对待生者,慎终追远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根

曾子说:“慎重地治办丧礼,虔诚地祭祖追思,百姓的德性就会趋于淳朴忠厚。”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篇之九

此章要怀着庄严肃穆的心情来读。

“终”,人死,指丧礼;“远”,祖先,指祭礼。中国人的传统不仅生后要养,去世要葬,还要追思先祖。儒家并不提倡宗教信仰,不主张死后有灵魂的存在,孔子说过“敬鬼神而远之”,但非常重视丧祭之礼,认为是对逝者和先祖尽孝道的最后表现。曾子十分重视孝道,四书五经中的《孝经》即与曾子有关,据权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记载,孔子把曾参看做是能通晓并传布孝道的最合适人选,专门给他传授了孝道,这就是《孝经》。(“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当然关于《孝经》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至今仍无定论。

曾子提出“慎终追远”,就是要在丧祭之仪中体现礼教、仁心与仁道。不单是祭祀逝者,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形式,通过这些仪式和程序,提醒人们饮水思源,心存感恩,让人感觉到当下之于过去和未来的神圣意义。“慎终追远”,已成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共同的文化心理,成为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性的重要准则,成为中华本土文化中极为鲜明的文化特征之一。历代流传的孝子故事,大都和对待父母、祭祀祖先的态度有关,成为当时能否举荐入仕的重要标准。

“慎终追远”,对个人而言,是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对于家族而言,是寄托对于前辈的追忆和感怀,抚慰在世者,凝聚人心;对于国家而言,则是通过倡导孝道的感化,引导社会风气归于淳厚,达成社会道德的升华,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所以曾子说,“民德归厚矣”。唯有如此,才能使人们珍惜当下,善待短暂的人生。说到底,只有不忘逝者,方能更好地对待生者。

本章成语典故:

慎终追远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慎终”者,终,谓父母之丧也。以死者人之终,故谓之终。执亲之丧,礼须谨慎尽其哀也。“追远”者,远,谓亲终既葬,日月已远也。孝子感时念亲,追而祭之,尽其敬也。

朱子: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

张栻:慎,非独不忽之谓,诚信以终之也;追,非独不忘之谓,久而笃之也。凡事如是,所以养德者厚矣。人之视效而作兴,其有不趋于厚乎?厚者,德之所聚而恶之所由消靡也。

子思:丧三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

《坊记》:修宗庙,敬祭祀,教民追孝也。

《祭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大戴礼记》: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

《祭统》:夫祭之为物大矣,其与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

康有为: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厚之至也。所以教民者深矣,故民从其德,念祖思亲,虽违万里,犹念祠墓,不忘宗国。中国人种族之盛于万国,殊于大地,盖孔子立教为之也。

徐英:此章针对墨者而言。墨者薄葬短丧,人情无厚矣。夫礼莫重于丧祭,自丧祭之礼废,而后倍死忘生者众,故夫墨子之教倍于体而伤于义,孟子所以斥为禽兽也。

钱穆:孔门常以教孝导达人类之仁心。葬祭之礼,乃孝道之最后表现。……曾子此章,亦孔门重仁道之一端也。

【学习参考书目】

《礼记》《大戴礼记》《论语集解》《论语集注》《论语注疏》《论语讲要》《论语新解》《论语注》《癸巳论语解》《论语正义》《论语会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命是神圣的——《回到春秋读论语》第9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wb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