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不要要求别人感激你的恩德
卡耐基成功金言
1.愤怒的人,心里都会充满怨恨。
2.感激别人的恩惠是良好教育的结果,这很难在一般人中找到。
古代圣贤说:“愤怒的人,心里都会充满怨恨。”最近,我在得克萨斯州遇到一个商人,这个商人正为某事而发怒。有人告诉我说,只要我认识他不到一刻钟,他就会原原本本地将事情告诉我。果不其然,令他生气的那件事是在11个月以前发生的,但是,他的火气还是大得吓人,他简直抑制不住不谈那件事。那件事是这样的:他给34位员工总共发了1万元的年终奖金,然而,却没有一个人感激他。他很伤心地埋说:“我实在后悔莫及,应该不给他们一分钱。”
【感想】每人1万元的年终奖看上去多吗?或许在作者那个年代应该是非常大的一笔钱那么作为老板,既然做出了这个决定,那么就要承受结果。还有这个年终奖是本来跟员工约定好的吗?如果是,那么这就是员工应得的,作为老板不发那叫失信于人。
即便是你出于好心,额外奖励给员工的,那么也应该让大家感受到你的诚意,而不是像施舍一样扔给大家。本来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为什么别人不感激他。是不是这个老板自己本身有问题呢?而且事情已经过去11个月,到现在还没有消化这件事,足见这个老板也有问题 。
这个人的内心充满了怨恨。这个商人60岁左右,也许还可以活十四五年,但是,他却浪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去抱怨早已发生的事情。实在太可惜了!
【感想】已经过去的事情,就要学会放下,浪费一年的时候,去抱怨已经发生的事情,实在是不明智!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某个人希望别人感激他的恩德,这正犯了一般人共有的毛病。可以说,他完全不了解人性。试问,如果你救了某人的性命,你是不是希望他感激你呢?可能会。里博维兹在担任法官之前,是一个有名的刑事律师,他曾救过78个人的生命,使他们不必坐上电椅被处死。你想在这些人当中,有多少人感激里博维兹呢?猜猜看,有多少?说实话,一个也没有!
【感想】这个例子举的不好,刑事犯都要被判处死刑的人,你觉得你救了他们就很伟大,应该受到他们的感谢吗?在这些人看来,只要给够律师费,能免除死刑,那就可以了。何况律士费本来就不便宜,给死囚犯做辩护,还奢望得到他们的感激?
在这里,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在对别人施了一点点小恩小惠之后,就想得到比耶稣更多的感谢呢?
【感想】或许人们总是觉得付出了就要有回报,认为你给了别人好处,那么别人就应该感激你,其实并非如此!
其实,人终究是人,人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在他的有生之日大概都不会有什么改变,既然对人施恩就不要希望得到回报,那是不可强求的事情。不管你信不信,事情就是这样。所以,我们为什么不接受这个事实?曾统治过古罗马帝国的那个聪明的马尔卡斯·阿理留斯就认清了这个现实,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我今天就要去见那些多嘴多舌的人——那些自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丝毫不知感激的人。可是我对此既不吃惊,也不难过,因为我无法想象,一个没有这种人的世界将是什么样的。”
这句话很有道理!如果一个人总是埋怨别人不感激自己,那他该怪谁呢?是怪人性如此,还是怪我们不了解人性呢?其实,当我们施恩时,如果我们偶然得到了别人的感激,那是一种意外之喜;如果我们得不到这种感激,也不必为此而难过。
【感想】施人恩惠却不动声色,这是多么伟大的一种品格。如果你帮助别人是有所图,或者希望得到回报的话,那么八成你会失望的。有个成语叫“忘恩负义”,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所以施恩于他人就不要再有所企图了,即使对方连句谢谢都没有,也没有关系,因为有的人真的是不会感激别人的,他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
我认识一个住在纽约的女人,她常常因为孤独而不停地抱怨,她的亲戚没有一个愿意亲近她。这实在很奇怪,为什么没有一个亲戚愿意亲近她呢?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因为,当别人去看望她时,她就会连续不停地说她对她的侄女们有多好,在她们患麻疹、腮腺炎和百日咳的时候都是她照顾她们;多年来她给她们提供吃住,还帮其中一个上完了商业学校,另一个也一直在她家住,直到结婚。
【感想】如果你帮了别人,那么最好不要总是在被帮助的人面前提起这件事。被帮助的人往往都是处于弱势的,他们本身就比较敏感,而且自尊心也比较强。施恩的人一旦一直强调自己对他有恩,久而久之,对方不但不会感激,反倒会反过来憎恨。不要以为帮了别人,别人就要感激你一辈子,过分的强调自己曾经帮助过他人,会让被帮助的人很反感。
像她这样的人,世界上不知有多少。她们都因为别人的忘恩负义、孤独和被人忽视而患病。她们希望有人去爱她们,但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得到爱的办法,就是不再去乞求,而是立即开始付出,并且不希望得到回报。
【感想】帮助别人就要真心诚意,不图回报,也不要以此来作为夸耀的事情,帮助别人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收获的是自我的满足。
1、帮助他人是属于你发自内心的行为,即便别人没有感激你也不要难过
2、帮助他人应该不图回报
3、不要总是去夸耀自己是如何帮助别人的,事情过去了,就要放下
几千年来,为人父母者一直为儿女的不知感恩而感到悲伤难过。就连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也叫道:“一个不知感恩的孩子,比毒蛇的牙齿还要尖利。”
但是,你是否想过,你的孩子为什么要感激你呢?忘记恩德是人类的天性,就像野草一样;而感恩却如玫瑰,必须给它施肥浇水,给它教育和培养、爱和呵护。如果你想得到孩子们的感激,那么,我们就要教育他们应该怎样做。
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的子女忘恩负义,那该怪谁呢?也许要怪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从来不教他们如何感激别人的话,我们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感激我们呢?
【感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父母都不懂得感恩,不能言教身传,那怎么能指望孩子会感激自己呢?诚如文中所说忘记恩德是人类的天性,而感恩却需要培养,所以“知恩图报”要先知晓别人给你的恩情,然后意图报答这样才会让施恩的人不会心寒。
我们要谨记:子女的行为完全是由父母造成的。我姨妈薇奥拉就从来不会想到孩子们会对她“忘恩”。在我小的时候,薇奥拉姨妈把她母亲接到家里来照顾,同样也照顾她的婆婆。现在我闭上眼睛还能回想起那两位老太太坐在薇奥拉姨妈家壁炉前的情景。她们会不会给薇奥拉姨妈惹来什么麻烦呢?可想而知,肯定会经常有。但是,你从她的态度上一点也看不出来,她很爱这两位老太太,所以,她关爱她们、顺从她们,尽可能让她们过得非常舒适。当然,她从来都没有想到这样做有什么特别的,或者说接两位老太太来家里住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对她来说,这是该做的事,是很自然的,并且也是她希望做的事。当时,除了照看两位老人外,薇奥拉姨妈还有6个孩子。
那么,现在薇奥拉姨妈在哪里呢?她已经守寡20多年了,而且6个孩子已经成年,并且拥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家庭。6个孩子全都争着要跟她住在一起,让她住他们家。她的孩子们非常敬佩她,都不想离开她,这是因为“感恩”吗?不是,这是爱,是纯粹的爱。在这些孩子的童年时代,就懂得了爱心的温暖,现在情形相反了,他们也能付出爱心,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记住,要教育出感恩图报的孩子,就一定要自己先懂得感恩,然后,培养他们这样去做。
当然,要想获得安宁和快乐,也不要因为别人的忘恩负义而忧伤,而应把它当成一件自然的事。
小结:
1.既然对人施恩就不要希望得到回报,那是不可强求的事情。
2.要教育出感恩图报的孩子,就一定要自己先懂得感恩,然后,培养他们这样去做。
3.当我们施恩时,如果我们偶然得到了别人的感激,那是一种意外之喜;如果我们得不到这种感激,也不必为此而感到难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