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戏剧史述

中国戏剧史述

作者: 下野巴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3-30 07:13 被阅读0次

《中国戏剧史》余秋雨

文学与戏剧

在传统的《中国文学史》中,尤其是古代文学中将戏剧放在了“其次的其次”,这是不合理的。即使是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也由于我们的传授者的各方面因素忽略了戏剧。所以现在文学的学习中就需要设立一门《中国戏剧概论》的这样一门课,来将中国戏剧传授给我们的学生们。在此我希望来把戏剧和文学的关系理一理。

首先戏剧和文学是不同的学科范畴,不能认为他们是从属关系。

其次戏剧和文学有很大的美学分歧。

第三戏剧和文学在操作上有差异。

第四戏剧和文学互融互通共同创造出丰硕的戏剧文学的成果。

戏剧基本上属于表演学科,“表演性”是他的第一属性,我们在看一场戏剧时注意点是不会太集中于舞台台词而忽略演员表演的,在舞台上音乐、舞蹈、微表情、微动作、灯光、念白、舞台美术等等因素让戏剧具有了一种综合性,这种综合性在一定程度上将戏剧本身台词、剧本的美削弱了。譬如在看早期的戏剧作品就会发现这些作品不成熟的原因在于忽视了戏剧的表演性而太过于强调剧本台词本身,甚至是在元代晚期的杂剧中将戏剧剧本创作的非常文雅,甚至是拗口、生僻。

中国的非戏剧因素

在中国有这样的三个因素让中国戏剧晚诞生了一千年。我们熟知的古希腊早在孔子时代就具备了完整的悲喜剧,比希腊文明更加完整成熟的中华文明为什么没有在孔子时代诞生真正意义上的戏剧,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基于余秋雨先生的观点我总结了三个因素:

1 儒家文化对于戏剧的排斥;儒家文化在春秋战国时代成为“显学”。儒家在精神上是排斥戏剧美的,戏剧美讲究一种“张力”、“矛盾冲突”也就是表现在情感上是一种激烈的精神状态,而儒家呢,讲求“中正仁和”,孔子就表示“子不语怪力乱神”,而我们发现后世的伟大的戏剧作品都是在讲这一套东西:《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窦娥冤》等。这些作品动辄就寻死觅活、动辄就海誓山盟、动辄就撕心裂肺,这是将儒家的精神放在一边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的兴旺和儒家的控制是大致成反比的。

2 戏剧因子残落在了文化的各个层面、生活的每个角度,中国先民没有将戏剧美的因子急剧起来形成一种艺术提炼进而形成完整的现代意义上的戏剧。

3戏剧艺术的非艺术化走向。在巫觋的导引下戏剧包裹了大量的“观众”(早期巫觋活动的观看者)功利性诉求,不以审美为目的。结果就出现了以虚假为前提的功利性的生活形态,导致中国戏剧里艺术越来越远。

中国戏剧发展脉络

中国戏剧简单的可以楠朝代划分,各有千秋。

原始社会出现了戏剧美的因子。

秦汉时代出现了假定性的存在

汉代出现了角抵戏

三国魏晋南北朝隋一直都是一种戏剧的隐形发展时期但依然是“百戏杂陈”。

唐代才产生了戏剧的初步形态歌舞小戏、滑稽剧“参军戏”。

这种歌舞小戏对应着寓言化类型化的美学风致并开始了中国戏剧家善于承接、反射、强化舞台情绪的传统。体现了中国戏剧“情感满足型”的审美基调。

宋代,产生了宋杂剧,值此中国戏剧才形成了完整的、成熟的体系。

元代是中国戏剧的鼎盛时代诞生了以关汉卿为代表的伟大戏剧家群体,形成了堪比唐诗的时代性艺术群落“元杂剧”

昆曲艺术

讲戏剧不可以不讲昆曲,昆曲是中国戏剧的最高形式,有人可能认为是京剧,更有甚者还有人认为是地方的很多剧种,在典范性,典雅性上地方戏剧是远不及昆曲的,而且昆曲所体现的文化人格就是华夏民族典型的文化人格,昆曲所表现的也不是传统地方戏剧所表现的“忠”、“孝”、“节”所能比的。

最后就是对这部书的评价了。

白先勇先生认为这本书是第一部从文化人类学高度写出的中国戏剧杰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戏剧史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tdb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