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朋友圈疯狂地晒自己18岁的照片,人果然是在这地球上太孤独了,所以好的营销活动就看中这种心态,没事搞点东西出来,大家一起玩。一起围观别人的糗事,一起讲自己的糗事,一起做一些简单幼稚的事,前几天的各种品牌说感谢的,还有各种强行歪改成语、俗语、古诗词然后加上自己品牌名字的,我觉得尴尬,或许参与的人乐在其中,展示自己,窥探别人,看看这世界上别人的心理状态,别人的生活状态和日常习惯,借以比较相同和不同之处,从而寻找出物种的整体认同感和个人的自我认知。本质上人的一生还是在不断观察自己与外部世界,我们在小心翼翼地生活着,怕被人抛弃,又喜欢自由自在不受干涉,两者之间的距离很难把控。走远了,掉队了,说话声音都听不到了;站近了,自己没空间,挤得别人也没空间。
现在人越来越懒了,可能是我越来越懒了,然后强行拉上人类群体为自己开脱,不管怎样今年是越来越懒了。以前不管多么厚的书,完全不有害怕自己读不完的概念,现在一本三四百页的书,都没心劲去看了。想起了那时候暑假在家看《说文解字》,花几个小时才看了两三页,如果用功利性来说一点用都没有,既不考,又不用,现在已经忘的差不多了,仅仅是因为脑子抽风的喜欢。
早上看了陈冠希在纽约大学的研究,前几天看过片段,今天是看了B站上的拓扑量子学简介,顺便点进去看到了居然有完整版于是就看了,冠希还是很有思想的,不要因为是中国就降低标准,确实是现在国内人或者企业的普遍缺乏的观念。巧的是,看陈冠希演讲视频的前两部,一个是顽主,一个是横空出世。王朔这个替人圆梦的套路,拍了三部电影了,顽主、甲方乙方、私人订制,这种普通人在生活中体验戏剧的感觉,或者说一群人伺候一个主角,有点小时候的过家家放大版,依然是哄孩子的路数,但是架不住现实生活和梦想之间的巨大鸿沟,只有一个短暂而虚假的彩虹桥能人瞬间跨越,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心愿。扯多了,说顽主是因为最后一个片段是张国立要当临时演员,一个撞人的场景,本来说好的是车玻璃是糖片,不伤人,结果现场糖化了,道具给导演说糖化了,直接用真玻璃了,一个人说这是中国电影就这么将就一下吧。横空出世是讲第一颗中国原子弹的故事,本来有机会拿诺贝尔奖的邓稼先放弃了机会,选择一辈子隐姓埋名,为新中国能作为一个大国而在西部罗布泊吃风沙。我想到在中国前两千年历史中,我们从来没有降低标准,明代以前我们一直是世界一流的地位,到了近代民国时依然有一批大师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大师们一样闪耀,不落下风。到了解放初期更是豪气冲天,经济上要赶英超美,学术上完全没有丝毫低人一等的心态。到了80年代逐渐发生变化,一帮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当了领导,一直到现在依然摆脱不了这种见了洋人要跪下的心态,现在墙高了,没有对等交流,网民们是对外界更是知之甚少,缺乏放眼全球的眼光,所以西方各种都知道中国人傻好捞钱,一方面输出商业垃圾,一方面输出意识形态,弄得中国文艺界越来越傻逼,只会照搬照抄,资本控制各种机构公司,整个行业一片污浊,再雇佣几个音乐、影视的媒体人,再鼓吹洗脑引导年轻人,所以中国有钱有才的人都去西方,觉得那里才是理性而美丽的国度,中国似乎是猪圈。写到这里我心都凉了。
看完才想起了我为什么要说陈冠希的演讲了,他在说第二点的时候说,人干一份工作是自己喜欢,而不是为了钱或者妈妈要求干这份工作,那么你的生活或者生命就没有工作这个名词,因为你干的事情是自己喜欢的事。我似乎是干了自己喜欢的职业,享受这样的状态。明年能勤快点,比如说今天写了一点东西就很不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