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存在许多矛盾,在社交中我们既渴望被人理解,但又惧怕别人看穿自己的内心。这种表现是因为我们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成熟,我们要做的是在矛盾中不断探寻一个适合自己的自我尺度。
我们渴望着能有一个愿意倾听愿意陪伴的知心人。但很多人都会有“自我意识过剩”的问题,觉得自我的行为会影响到大家的情绪状态,实际上是放大了自我行为对外界的影响。而自我意识过剩会导致我们小心翼翼,不敢敞开心扉,为了迎合别人喜好而打造一个虚假的自己。久而久之,这种心理会导致自我性格上产生不自信,胆小等负面因素。因为不敢面对真实的自我,也就惧怕他人跟自己的深入交往。自我意识过剩这就是我们既害怕孤独,又害怕受伤的心理原因。

“如果别人看到我这样做,会怎么说?”曾经这句话一直跟随我,我花了大量精力去猜测别人对我的评价,过于注重他人的建议和评价。这样的思维模式也就导致我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扩大别人对我的无心评价和赞扬,从而影响我的自我评价。这样导致我的“羞耻雷达”过于敏感,经常为了避免嘲笑或者他人的评价,而放弃了很多可以展现自我的机会。渐渐地,我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但随着心态慢慢成熟,接触到了很多自信又个性的朋友,才逐渐意识到别人的看法对自己来说并不重要,甚至别人也不会过多的关注我。如果有这类问题,转变心态很重要。可以平时思考一下自己对他人的印象或评价,大多是即时印象不会在记忆里保存太久,实际上我们并不会花太多时间去观察他人,更不会一直在关注某人。有了这种思维习惯,可以帮助自己迅速走出自我意识过剩带来的尴尬沮丧的情绪。学会成为生活的主人:意识到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行为负有完全的而责任,但我们无法对他人负责。
发展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培养自己独立评价的能力,需要用平常心去对待他人的评价,评价自己时,专注于自己尚未被满足的需求。把所谓的批评和谴责看作来自他人的礼物——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这样我们就不会为此感到困扰,而是会专注于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自我意识和外界评价产生矛盾时产生的负面情绪。除了需要自我独立评价的能力,还需要勇自信表现自己。无论是在言语上还是行为上,都正视自己真实的内心。如果因为害怕失败而躲藏自己,我们会习惯将自己视为工具——一个充满各种缺陷的工具,这样的思想会让我们产生自我憎恨。当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自我成长的方向,以避免陷入自我惩罚中,失败会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成长。
为了博得他人的喜爱,费尽心思,委曲求全,这是很可悲的。学会包容不完美的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把注意力从“别人期待我做什么事”转变成“我希望自己做什么事”。敞开心扉,向他人表现最真实的自己,这样就可以遇到那个和你灵魂契合的知心人。当你意识到过去的行为是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及价值观,并允许这种觉察引发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专注于自己尚未满足的需求,他人对你的评价似乎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当自我意识还没未完全成熟的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一不小心它会从正确变为错误,会诱人走上歧途。在这时,想想自己需要什么,怎么做可以满足需要,这样便可以纠正错误的,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意识,从而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