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教授周其仁在思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哪里崇拜“脑子”,哪里就有创新》。其中,一群意气相投的人是创新最优单位的观点令人印象深刻。
为了说明这群意气相投的人是如何聚集起来的,他还特别列举了腾讯的赛马工作机制。一个任务会同时交给十多个工作小组,员工自行选择加入或不加入以及加入哪个团队一起工作。对于搞出些名堂的团队,腾讯会拨给他们更多的资源支持他们进一步开发。
意气相投群体之间的竞争实现了常态化,成为腾讯内部独特的创新文化、氛围。
可见,组织内部创新,好的机制是关键所在。没有这些好机制,创新的活力想保持下去是很困难的。企业小的时候还好一些,一旦变大,选人用人的问题时日一久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最终导致组织效率、创新能力走上下跌之路。
企业如此,政府也是如此。
所以有时候政府官员在安排工作的时候也会尝试采用赛马机制来激活各单位的作为冲动、创新激情。比如,同一个任务既会交给管辖范围内职能相近的多个单位研究、处理,也有可能会采取服务外包的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团队来竞标参与。这么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多方协作圆满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官员既能够观察自己手下的工作能力、态度,也能通过创新问题解决的办法博取开明、开放发展的好声誉,一举多得。GDP增速考核对地区竞争、创新发展的激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不过官僚机构内部想找到一群意气相投的人共同做事,这个难度似乎会比企业大很多的。
企业内部是市场导向,自有资金支配起来比较方便,官方机构内部资金使用受制于越来越严越来越细的财物纪律,走这条路比较艰难,而且违规风险很大。而当单位内部有限的用人权总无法让多劳者得到提拔的时候,时间一久,用人导向就不明确了,也就没有了意气相投人群集聚的氛围,走向分散的机关式算计。有些人原本激情澎湃想做番事业的初心,很容易在这一过程中被消耗殆尽。更关键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机制在这种环境下将难以为继,制约协作分工的发展,最终导致单位工作没有起色甚至出现不作为、迟滞等现象。官场、官僚气息浓厚的企业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所以,我们看到官场的创新大多是集权后的创新。不集权,陷入既无法市场化导向也无法提拔导向的两难境地,将一事无成。不过这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领导的胆识气魄等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是无法避免于两难中斡旋折中的。
这样你最后会发现,意气相投的人一般不会在大公司、官僚机构出现,而是在那些创业型、创新型企业中出现。这些人既不受大企业人浮于事等痼疾的纠缠、阻碍,也不受官僚机构错综复杂内部关系的倾轧,可以简单地遵循市场机制来天马行空地做事。因为意气相投,也可以放开心胸无拘无束地交流碰撞观点,点燃创新的火花。
这些火花,在一个资本过剩、资本追逐技术创新点来实现保值增值的大时代,一旦被资本发现,就会在很短时间内走向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财富巅峰,成就商业传奇,笑傲市场。
当然,随着创业者素养的不断提高和外部市场机制诸如融资等的日益完备,创业群体越来越趋于理性地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去融够用的钱,以确保创业团队未来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毕竟,马云借孙正义风投资金不花完和海外上市VIE架构的故事已广为流传,万科被野蛮人敲门后创业管理团队差点出局的硝烟刚刚散去、火药味还在。
不过对于整个社会的创新而言,这些并不重要。
只要有足够多的中小企业、创业者团队,只要这些团队内部有很多意气相投的人聚集起来谋事做事,创新尽管风险大、周期长,但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如此看,一个区域想创新发展,做大中小创新企业的数量规模,鼓励引导企业内部建立更有活力的创新机制,是重点所在。
有了这样的发展基础,只要外部市场机制良好,创新发展将不再是政策语言、媒体语言,将成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在久久为功后引擎区域经济井喷式增长,富裕人民,增强区域发展综合实力。
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通过“群”形成协作共同体,把自身的市场价值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了。
而当这种非正式扁平化的群不仅仅是“一群意气相投的人”还是“一群意气相投的城镇、乡村”的时候,意气相投的“群效应”出现了,成为引领国家、区域创新发展的时代现象。
(完结)
封面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