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10000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算,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五年的时间。
可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很多人工作了5年,依然泯然于众人,甚至面临职业危机。
他们不努力吗?并不,相反,他们特别努力,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每天把自己的时间排的满满当当,别说休息,可能连吃饭上厕所都要挤出时间来。
每天加完班瘫在床上时,可能他们都会有同样的困惑:“我都这么努力了,为什么却得不到回报?”
实际上,无论再给他们多少个10000小时,他们依然不会有变化,因为有些人都是在低水平的层次上,简单机械地重复着,用1年的工作经验干了10年。
去年唐山市取消了收费站,被辞退的36岁大姐说:“我今年36岁了,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了,现在啥也不会。”
华为男、中兴男、高通男,那些年入几十万的高薪中产阶级,拼搏了十几年,依然逃不开又穷又忙,最后被裁员的结局。
当机械的忙碌成为生活的全部,没有任何时间来作为自己缓冲、思考和用以提升自我的时候,我们不仅成为不了领域里的专家,还可能面临被时代淘汰的风险。
当下机器人开始广泛的推广,劳动力工作正在被取代,张泉灵老师说:“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我们很有可能在忙碌到极致的同时,在被压榨了全部时间价值后,被时代抛弃。
无论多忙,都要留一点时间给未来的自己。
别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你战略上的懒惰。穷忙10000个小时并不会让你成功。
吴军说:“我们花10000个小时来提高专业水平,是为了精进,而不是简单的重复。人要想进步,就必须给自己确立一个合适的愿景、阶段性的战略目标以及可操作的战术。”
阿里巴巴40万年薪招聘60岁以上的产品体验员,83岁的学霸领袖、62岁的IT老伯让我们看到人生精进后更多的可能性。
真正能笑到最后的人,一定是那些不断学习、提高、完善自我,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