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入沟通训练营以前的我?
二、为什么以前的我不善言辞?
三、加入训练营后的变化?
【一、加入沟通训练营以前的我?】
从小到大,总是会被别人贴上内向、不爱说话的标签。
比如,多年的高中同学相聚,他们回忆高中的过往时,说我总是坐在课桌上要么写作业看书,要么在那儿发呆,即使和我交谈上几句,也是声音小,说的东西很无趣。
【二、为什么以前的我不善言辞】
能跟其他人谈笑风生,我自己又何尝不想呢?可事实上,自己给他人留下了不善言辞的印象。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可能是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1. 必要的社交知识储备不足
比如,以前自己在破冰聊天时,不明白奶爸教授的AQ模式。
AQ模式,即别人在发表了他们的一番言论后,自己要给出相应的回应,还要根据他们所讲的内容提问题,以延续社交流动性。
由于自己不懂这种社交技巧,每次只是在对方说完后附和几句,没有去提问延续社交流动性,然后往往就没了下文,破冰失败成家常便饭。
2. 精力不足
比如,好不容易人群中有人聊上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想参与进去。
可是一想到不仅自己说的每句话要照顾到这么多人的情绪,而且还得一直保持用积极的肢体语言和眼神上的交流,光是想想就觉得这事儿耗费精力,太累了。
一瞬间畏难情绪就上了头,不如一开始就不参与了吧。
3. 缺少社交货币
比如聊美食。
要是外省的朋友问我湖南有什么好吃的,我之前可能就说口味虾还可以,就完了。
至于其他的内容,如长沙吃口味虾容易在哪里踩坑,在哪些店能吃到最地道的虾,口味虾有哪些口味及其适合搭配的饮品等等,可以说一问三不知。
要是储备了一些美食知识(美食社交货币),哪怕光是聊小龙虾,其实是能聊很久的!
再比如聊游戏。
自己没怎么玩,而身边相当一部分人又爱玩,感觉对这部分人丧失了良好的破冰机会。
其实并不需要自己真的为了与玩游戏的人找话题去玩游戏,只要适度了解下这款游戏主要是干什么的,玩游戏为了完成什么任务,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之类大体了解即可,其余的根据自己的了解,引导对方来说就行。
【三、加入训练营后的变化】
1.心态上
日常生活中――
以前,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一般不会主动去跟别人交谈,基本上都是别人主动找我来进行社交;
现在,学到了寒暄和深入交流的社交技巧后,有了信心和勇气去主动结交优秀的朋友。
家庭生活中――
以前,在长辈面前也很少说话,错误地认为自己不应该去主动参加长辈之间的对话;
现在,知道了父母长辈其实是很好的练习社交技巧的对象,开始积极主动地同他们拉家常、聊天。
还有,处理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种刁钻问题,也不再害怕。
职场生活中――
以前,只保持与自己有业务往来的同事交流而不主动去与优秀的同事交朋友;
现在,虽然自己仍旧待业,但在这次课程中不仅学到了职场上的社交话术,而且也懂得了一些职场的运作规律
这些话术和规律,足够帮助在以后的工作中帮助自己避开很多暗坑,让我更有信心去应对职场上的问题。
2.认知上
分清了不同场合下的做法――
例如沉默。
在熟人之间出现无伤大雅,在陌生人之间出现后果不严重,而在严肃类的职场出现沉默,就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后果。
明白了不同关系阶段的做法――
比如提问。
在破冰阶段,一种是将提问简洁化,问选择题或是非题;第二种是用AQ模式,即回应+问题,以鼓励对方打开心扉。
在深入了解阶段,采用TQ模式,即tell a story+回应,以展示自己获得赏识为目的。
所以,在不同的社交阶段,采用的提问方式也就不同。
3.行动上
每天有空就做深呼吸+神奇女侠
每晚11点左右入睡,早上7点钟起
主动减少了许多聊微信的次数
邀请父母分享他们是如何处理社交问题的,并探讨背后的原理
刻意思考对方说话背后的情绪和目的
立了flag,今年夏天疫情好转之后去学拳击,做对抗性训练
......……
4.其他
学到了大量的运营知识。
无论是活动策划、活动主持、活动宣传、内容制作、数据统计、打卡激励、知识分享等等一系列运营活动,都让我大开眼界。
自己虽只是一名数据官小助手,但学到的不仅只有数据统计,其他比如文案撰写、海报设计等都有机会去午间活动和头脑风暴,去实践参与,正在我参与过其他社群里,是想象不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