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聊肢体结构分家话题。
四十年来,对传统武术的不断追求成了我最大的爱好,期间也练过各种杂七杂八的功夫,但弯路走得实在太多了,也只有在最近的十年,才对真正的武术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并总结出六个字“主动、被动、不动”。这六个字也诠释了我对于太极拳情有独钟的缘由。
我一直说,中国传统武术用来形容训练的最好方式有八个字“节节分家,节节贯穿”。而太极拳的正确训练方式就是为了符合这八个字。因为在太极拳训练中,你可以看到它肢体内含上是明确要求做到节节分家、节节贯穿的,也就是所谓在对立中统一的矛盾,外在上它要求慢打拳架,其实就是展示一个肢体结构运动规范的样本,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所化成的拳种。这些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太极拳是最高境界的健身术和格斗术的原因。
不记得是哪一天的睡梦中,突然又一次闪过这三个词——主动、被动、不动。终于使我瞬间对节节分家、节节贯穿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对于我来说,以前所练的拳架产生了巨大影响和质的改变,心中也变得更加明白了。传统武术习练者普遍在实战中容易犯的毛病是“有武忘了术,有术忘了武”,这类现象我一直认为是习练时概念不清所导致,对于这类问题我一直在琢磨,究竟怎样才能在训练的时候达到“武”与“术”既统一又分开?梦中的这三个词让我茅塞顿开,对于太极拳该如何训练终于有了清晰明白的定位——既结合“节节分家、节节贯穿”的拳理,又做到武与术的完美结合,这样的训练方法在我脑中逐渐成型。我前面讲过肢体分为三节——胯以下、胯以上到肘、肘到手,确定了胯以下和胯以上到肘为武的支撑点;肘到手则是术的施展点。不过,虽然说肘到手是术的施展点,但腕则是攻防转换的发挥点,大臂是武力输送的最前端,肘是直接参与进攻与防守的枢纽点,小臂是肘指挥下的武力输送蛹动部位。那么平时训练中可以这样定位:手腕为主动、小臂为被动、大臂为不动。小臂运动是由腕的折叠、旋转所带动,大臂一动“黄金三角”被破坏将会导致肢体武力支撑的断层。胯为主动、大腿为被动、膝盖以下到脚为不动(当然只是尽量不动),而中间的躯体也就是胯以上到肘由于需要传递力量,同样不允许乱晃乱动,这样也保持了立身中正也达到了传力目的,这样的拳架在练拳中是符合刚柔并济的。刚者,不动处;柔者,主动处;被动是刚柔连接处。在肢体不乱晃的前提下,定步时用腕、胯的两个主动点来主导练拳,动步时用踝、腕两个主动点来主导练拳,以达到肢体结构的明确定位,各结构各自为营的运动称之分家,各结构结合成整体称之为贯穿。
长期这样训练既能达到了“节节分家、节节贯穿”,也能使肢体变得更具刚度和灵活性。“主动被动与不动”的训练方法是最迅捷的高级训练方式,不仅能将左右摇晃的陋习转换成上下折叠旋转的合理训练,也能快速提升武术技能的修炼,而且用作于锻炼身体,也能使身体达到轻灵而显突出更加精神。所以,“主动被动与不动”的肢体结构训练过程,既符合了科学的锻炼方式,又达到了武与术的完美结合。当然,当你明白并懂得、掌握了这些道理,就一定是一个懂拳了、会看拳了的人,也能够明明白白地练拳了,化繁从简才是大道!

颠覆中传承——朱利尧太极拳法,倡导传统与科学相结合的训练方式,只教真正喜欢太极拳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