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东西是和别人不一样的, 这一次许多内地的参展商因为害怕香港的乱局,花高价买了广交会的展位 慕容逸: (注,大多数工厂是拿不到广交会平价展位的,要高价拿,一个展位八到十万)
大家的想法是因为香港目前的情况,客户也是不会去的,大多数人是胆小的,因此还是选择广交会。
我是个老广交,九十年代末的流花馆开始的 , 当时无论你在广交会的位置好不好,都是有很多客户的。 我第一次参加广交会是完全不懂的,我都不知道广交会是要说英语的,居然也接了三万美金的单子,当时我还只有二十多岁,连 HOW MUCH什么意思都不知道。
而后就是年年广交会,每年在广交会上都是几十万的投入,如果这样算,我总共花在广交会的钱也有个上千万了,因为当时流花馆一个展位,高价拿要三十万,一年两届六十万,加上人员费用,样品运输,一年要七十多万。
说白了,我的个人能力,与对市场对局势的判断力也是靠钱砸出来的
广交会在2000年开始发劲,一是加入WTO,而是开放了工厂参展(原本只能国家外贸公司参展),中国的外贸开始井喷。
可惜好景不长,2005的的汇改,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民企亏损,而后到2008年四万亿放水,什么意思?就是你亏钱,国家借给你。
结果大家都知道,这些钱不可能到实体,因为汇改导致的亏损 , 钱去金融房地产,而后就事就不用说了,因为不是我想说的重点。
重点在于外贸,这样的结果就会让大企业因为要维持运作,成本太大而被温水煮青蛙,慢慢的死掉,而一些小外贸在夾缝中能找到机会生存下来,只要不做大,生意还有发展。
当然这要靠个人能力还有勤奋,如培培(我的一位90后外贸朋友) 而我这些年一也是想退到培培这样,但实质上,我没有办法成功。 因为已是2019年了,培培们的空间也在被挤压 。
这源于我对中国外贸最直指本源的担心,人人都认为生意是问题,殊不知没有劳动力才中国的大问题。(劳动力去哪了?读大学去了,都不用再劳动了。)
广交会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以前大客户会带团队到广交会下单,寻找新供应商 。而现在大客户不去了,他们秋季广交会前去他们在中国的每家供应商去拜访,目的是看看这家工厂是否还活着,员工是否有萎缩 ,而后订下一年的计划,结束了就回国了。
客户担心什么?就是担心中国工厂不稳定。毕竟我们现在玩的是“绿水青山”不是“实业救国”。这样下去,广交会就慢慢的废掉了。
以前大家都认为秋交会比春交会好,因为大买家在秋季广交会订下一年计划,而现在大买家改变方式了, 所以大家觉得秋交不如春交了,因为小买家还有香港的那些帮办还会去春交。
而这个时候,香港在春秋两季与广交会重叠的展会却比想像中好很多, 虽然人流不如广交会,但客户质量却好的多。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大家没有注意到的,香港的展会虽然大陆的参展商占了绝大的比重,但还有相当一部份的台湾制造,韩国制造,日本制造,印度制造,以色列制造等,这些国外制造是不能在中国广交会参展的,所以香港就成为他们在远东的平台。
而这些年大家都在搞制造业回归,除了中国 。于是在香港的展会就会使优质的客户重心从广交会移出转到香港 , 这是因为制造业从中国转出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参加香港展就反而有了机会 , 当然这解决不了劳动力的问题,只是让我这种外贸人续一下命。
而香港参展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活成本太高(酒店与餐饮), 因为旅游与购物陆客大多,提高了我们的商务成本。
我一点也不关心香港的大学、香港的旅游以及shopping,如果能死掉,贸易与港运反而会好起来。
大多数人读了书出来,在SASA当营业员卖化妆品给大陆游客, 这样的结构迟早会将香港毁掉。
至于所谓的危险,人在江湖上走,哪有不危险的,没这个能力就不要出来混。所以我已经彻底放弃广交会了,明年的四月与十月都选择香港。
香港的大学全废了,更好,就没有这么多内地人将小孩送过去了,少一些大学生,多一些产业工人,这才是中国的未来。
香港大学生是废青,其实哪里的都一样,只要是现在大学生绝大多数是废青。
一个地方要有活力,生态的形成需要各种势力的平衡, 这需要社会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看看上海吧?有个屁用?
培培会去参加华交会吗?
培培会去进博会吗?
培培冒着危险也要去香港。
这就是生意! 要拿命来拼的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