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路过中关村的那家店,基本都是晚上8点,在这个时间里,居然总有很多人买那里的煎饼果子。我想那一定是一家好吃的店。心里暗下决心,一定找机会去吃一次。
儿子在辅导课后总是喊肚子饿,于是在接他下课前,赶着去买了一个。心里想着,这下儿子估计以后要让我次次买了。
车里静静的,儿子咀嚼煎饼的声音显得格外清晰。
“是不是特好吃?”我迫不及待地问。
“不好吃。”他平静地说。
“怎么会,你逗我呢吧。”我很是不相信这个回答,不由地回头看着他。
“真的不太好吃。”他认真地说,“没味。”
……
我终于相信了那煎饼是真的不好吃。可是那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会去买呢?不好吃还买?
我真的想不通。
今天晚上,朋友和我一起约在中关村。我们走过食宝街,穿过新中关,欧美汇。逛街的,购物的俊男美女们,各个都时尚靓丽,脸上洋溢着笑容,店面门口的女店员用甜美酥软的声音对每一个客人说“欢迎光临!”,商场里也满都是浪漫、甜蜜、青春的气息。
走出商场,街头刮过一阵冷风,忙得紧了紧衣服,这才从刚才的热闹温暖中清醒过来。沿着西边的街道,商场减少,东边一片基本都是冷清的写字楼,偶尔的肯德基、必胜客、四爷餐厅透出温暖的灯光。但是依然温暖不了北京初春夜晚的寒意。我开始想念我的羽绒服的温暖。
越走人越少,越走越清净,突然,我看到不远处的那家几乎看不清门头的小吃店。依然有一些人在窗口买东西。那不就是之前给儿子买煎饼的小店吗?那小店孤零零得在一个写字楼的北面,对比着黑漆漆的几十层大楼,反倒让从刚从喧嚣繁华中走出来的我们感觉到一丝冷静和温暖。
朋友正巧累了,提议到店里小坐。于是,我们走进简陋的小店里。朋友要了个肉夹馍,我则不死心地点了个煎饼。除了我们两个,店里还有三个人,他们各自吃着饭,店里从煮面锅里腾起来的热气,充满了整个不足十平米的小房间。一个穿工人制服的人,边吃看电视剧。电视剧里传来的人物对白和小店的锅里咕嘟嘟的声响交杂着,却愈发让人觉出一种安静和慵懒。还有一个拿电脑包的年轻人,但是他的脸上没有任何气息让你感觉到青春,只有疲倦和木讷。估计他和商场里那些一手拿着时尚外套,一手拿着50元一杯饮品的人年龄差不多。还有一个身着送餐员服装的人,刚刚吃完西红柿鸡蛋盖饭,正要起身离去。他碗里的菜一点没动,整齐得摆放在碗的一侧。但碗里所有的米饭都吃完了,包括菜下面的米,而且吃得非常干净,红黄的西红柿鸡蛋陪着几棵上海青映衬着黑色的碗,倒是有点当代艺术的味道。
“这个做好了,就给你做。”突然听到老板娘热情的声音,“上次做好了,又找不到你了。”
看到老板娘站在煎饼锅前,冲着窗外喊着。我们在屋内,离外卖窗口远,听不清外面人的回答。
“就是,时间太短,事情都得赶着弄。”老板娘接着说“这就做你的。”
这时,“煎饼好了——”老板冲着我这边喊着。
我走过去取餐,这才看到一个穿带反光条纹背心的中年女人,扎着的头发已经有些散乱。逆着光看,似乎是长出来的一圈菌丝。
我和朋友也一直没说话,默默得吃着东西,似乎谁也不敢开口打破就餐区的“静”。
吃完后,我们也静静地离去。一出玻璃门,室外的冷空气瞬间让我眯起了双眼。门口又来了两个买煎饼的,估计这就是他们的晚饭了。
煎饼一如既往的难吃,却总有人买。
我们到这里避一时的冷风。那些送餐员、业务员、服务员等每天工作在周边的服务人员却来这里用一顿并不好吃的餐饭应付自己的肚子。他们可能真正需要的并不是餐盘中的食物,而是店里热气腾腾的温度,是老板娘热情的问候和家常。这些都能唤起出门打工的人家的感觉。
店里的煎饼9元,肉夹馍9元,重庆小面15元,这个价位在整个中关村都寒酸得有些不好意思,但也正是那些打工人员能消费得起的标准。合适的价钱和一个局促的休息餐座,在大城市最繁华又最冰冷的高楼里,显得更为重要。不过要是这处温暖窝还能有好吃的东西,估计大家会更幸福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