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35天

原文阅读:
11.7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讲解:
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学生了。”
启发思考:
在《雍也篇》里,鲁哀公问过孔子同样的问题,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的回答也是颜回,并且特意强调颜回能做到“不迁怒,不二过”。此刻听季康子之问,孔子说出颜回的名字后,并没有多做进一步的说明,只是惋惜他英年早逝、不幸短命。
孔子对颜回的“好学”深为认可,不仅仅因为他闻一知十、聪慧过人,更因为他反求诸己、不迁怒、不贰过。颜回的“好学“充分体现孔门之教的核心精神,重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统一,且以做人为根基。
这一点深远地影响了中国教育几千年,对当下的教育也仍然富有启示:学习不仅是学文化知识,同时要学做人做事,立德方可树人。
不过,在特别关注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同时,中国传统教育对于自然科学的探索重视不够,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没有得到相应的促进。
“好学”在各种文化中都是被赞赏的品质。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与生俱来的,这样的好奇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人习惯于“学而优则仕”,单纯由于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学习探索并不多被鼓励,而好奇心的推动力在西方近现代教育发展则体现的比较突出。
世界上早期的一些大学,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成立于1088年,并且在1158年获得了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授予的特许状),到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等,来大学求学的人大多数既不是为了找工作,也未必是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
当时人们上大学的原因其实来自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好奇心这东西是人类的天性,它甚至不因为同时代人的愚昧而消失。世界上总是有一些人试图搞清楚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的各种奥秘,并且喜欢聚在一起研究学问。
可贵的是,这些早期的大学是非功利的,如同今天绝大部分世界名校的大学教授的薪金报酬并不高,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喜欢当教授,他们的想法可能和七八百年前的知识阶层没有什么太多的不同。他们身上体现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另外一种非常可贵的“好学”的品质,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