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三八妇女节的意义
在产业革命的影响下,无数女性冲破中世纪以来的封建桎梏,脱掉裙装换上裤子,走进工厂、银行拥有与男性平等抗衡的社会力量。面对男权的蔑视与打压女性开始了漫长的平权斗争之路。
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制衣、纺织女工走上街头,游行抗议低薪与恶劣的工作条件虽遭警察驱散,但却促成了两年后3月的第一个工会组织的诞生。
1908年, 15000名妇女走上纽约街头,要求缩短工作时间(十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最低工资标准)和享有选举权(妇女选举权)等,并喊出了象征经济保障和生活质量的“面包加玫瑰”的口号。
1909年服装女工发动总罢工,2至3万衬衣女工为了长达13周的寒冬增加工资并改善工作条件而参加罢工。妇女工会同盟为被捕的罢工者提交保证金和大量的罢工基金。
1913年3月3日,美国华盛顿,千余名来自各州的女性,选择在新任威尔森总统宣誓就职典礼的前一天,走上街头,为争取女性选举权示威游行。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俄罗斯妇女举行罢工,拉开了“二月革命”的序幕,4天后,沙皇被迫退位,临时政府宣布赋予妇女选举权。
1975年3月8日,联合国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确认普通妇女争取平等参与社会的传统。
(以上资料摘自百度百科)
这些为平权运动而努力的女人们,不是女王不是女神,是工人是职员是女儿是母亲是妻子是普普通通的妇女,就是这一个个朴素的个体推动者历史沉重的车轮在布满荆棘的路上缓缓前进着,反歧视,反骚扰为女性争取着平等的权利。
而三八妇女节设立的意义就在于纪念那些为了让一个女婴不能因为仅仅是性别原因就被堕胎,一个女孩可以像哥哥弟弟一样背着书包走进课堂,一个女人可以和男人一起工作竞争一个管理职位而努力的人们。
意义在于,提醒我们这世界上还有家庭因为重男轻女而堕掉胎女婴,一个女孩因为性别原因而不能上学,一个女人因为性别原因求职被拒,提醒我们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性别歧视,而我们应该为之奋斗。
在资本无孔不入的今天,各大商家平台为促进消费巧立名目,不喜欢妇女我们就换成女生节、女神节、女王节,看似赞美女性独立自强,最终还是落到了买买买帮你解决困境的逻辑上,绝口不提我们劳动妇女们面临着怎样的个人奋斗无法解决的制度困境。
02
那些对女性的傲慢与偏见
我们再回到议题,为什么你不敢承认自己是妇女?因为觉得妇女听起来土、一般已婚女性才被称为妇女、一说起妇女就想到了再菜市场买菜骂街说人闲话的大妈。这就是男权社会下对女性刻板印象与污名化。
因为在司法解释中定义14岁以上的女性就称为妇女。
上个月我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在中国,传统直男思维下的傲慢与偏见》,说的就是男权社会中对女性歧视。文章中我提到:
在中国,男人似乎是一个褒义词,而女人不能说贬义,只能算是一个中性词。男人自豪的原因可能只是因为他是一个男人,而女人很少有为自己的女性身份而自豪的。所以很多时候,一个女性做成一件事情听到的可能是,作为一个女孩,能做到这份上真不容易。而男性做成一件事时得到的评论可能是,真是个纯爷们。
我想起一句诗,我带着子宫来到这个世上,像得了不治之症。
请正视妇女这个词,它不带任何贬义,只是一种属性,一种包含着无限可能的多彩的属性,这属性可以和学生、老师、公司职员、电焊工人、卡车司机、科学家等社会身份同时存在。
03
追求平权,我们一直在路上
说到平权,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之前我参加过诗人余秀华的读者见面会,在活动的最后的读者提问环节,有一个男孩站起来问余秀华,“您觉得女性诗人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什么?”
余秀华反问他,“我想知道你是怎么看女性的。”
他说:“我是女权主义,我尊重女性。”
余秀华说:“你是伪女权主义,你是在歧视女性,你能告诉我男性诗人和女性诗人的区别是什么吗?”
他答不出,余秀华接着说:“诗人面临的困境是相同的,跟性别没有关系。”
在我的社会角色面前请忽略我的性别。
女权运动的实质是平权,主张的不是强于男性,同样不是以男权社会对待女性的态度来对待男性。平权就是,我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女人,请以我自身的实力而非性别看待我。
我们不需要被男人捧在手心,也不需要将男人踩在脚底,我们不需要你们谄媚地赞美与几近歧视地谦让,我们需要的是让男权社会高昂的头颅低下来,去掉傲慢与偏见的帽子,摘下性别的有色眼镜,把本应该属于妇女的镰刀与锤子还给我们,让我们靠自己的双手,去追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我们是女孩,长大后我们不羞于称自己为妇女。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