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瓷都,A陶瓷企业新成立两个品牌,招聘业务员16人,报名者200余人,挤破厂门,像开经销商年会一样热闹。
昨天,B陶瓷企业招聘品牌销售经理,十个人报名竞聘,PPT公开演讲。现有品牌经理,销售老总,老板统统参加,一一打分。打破了传统招聘方式:约时间,找一茶楼,或者正式点到办公室当面聊聊,随即拍板OK。
与之形成宣明对比的是,本地自媒体每周一反反复复发业务员招聘信息的用人单位。一人难求。
业务员真的难找吗?
大大小小茶楼里泡着的,至少一半的一半是在做陶瓷销售吧。在行业做了几年,有一定的客户资源,不想受管束,到处调货买卖挣差价,多得很。
那是什么让不同企业冰火两重天?
A企业自从重心返回陶瓷行业,建了新线,产品坯底白度白了那么几度,一炮而红。尝到甜头不断扩张,建新线,收购其他厂。搞得轰轰烈烈,业务员的收入比行业平均高5000元左右。香吧。招聘是一呼百应。
B企业,近几年的后起之秀。建新线,合租生产线,两条,四条。一路向好。招聘的岗位目前是该公司销量最高的品牌,品牌经理的收入是行业品牌经理平均收入的1.5-2倍。
很直接,待遇好让人趋之若鹜。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嘛。
谁都可以想出无数个贴切的词语来表达这个现象的合理性。人性使然。
仅仅如此吗?
如果你是一个老板,你从招聘中还能够看到些什么?
我的企业招人普遍比例是多少?
一些岗位为什么找不到人?
待遇?
发展前景?
信用?
工作氛围?
便利条件?
哪一些是企业具备的,哪一些是忽视了的?
多几个直击本质的问题,显性的冰山会越来越大。
常在此山中,不识真面目啊。自我感觉什么都具备,却没有想要的结果。
应聘者精哪,“货比三家”。
如果企业老板不守信用,朝令夕改,没有战略,倡导不良的企业文化,不求上进等等任何稍微明显的缺点,大多会被应聘者放大,记在心里。
如果直接管理人员结党营私,蛮狠打压,处事不公,应聘者也是惧怕的。
如果不按时发放工资,应聘者连简历都不会投。
如果比同行少好多钱,呵呵,呵呵。
在招聘的环节,反映的是企业的方方面面。它会赤裸裸的放到应聘者的聚光灯下,无处可藏。而我们管理人员,老板往往茫然无知,不明就里。忽视了自己企业和岗位随时放在了应聘者的天平上,对面的天平秤盘里,有无数的企业在悄悄量衡。
到底几斤几两?
应聘者不一定会告诉你。
但你一定要去分析判断调整。
还要,常常问自己。现在职位的我,有几斤几两?
别人愿意出多少年薪挖我?
以之鞭策,以之鼓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