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关于学习外驱动力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就是有的科学家 在小时候,学习成绩并不出色。但是,他们经过父母的细心培养教育,从一个所谓的“笨孩子”,成长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等生。并在科学领域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例如:物理学家瓦尔顿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他小时候很淘气,总和一些不求上进的孩子在一起玩。 成绩很不理想。他的妈妈对他很有信心,她给儿子买了很多的书,培养他爱阅读的好习惯。引导他和好学,上进的同学做朋友。在妈妈的耐心帮助和教育下,少年时候的瓦尔顿终于明白了很多道理。
他以书为友,在妈妈的督促下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她上课认真听讲,独立完成作业,积极思考,养成了经常自己阅读的好习惯!
在妈妈的科学教育和引导下,瓦尔顿在1951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我认为:物理学家瓦尔顿的成长,就是外驱动力的作用。促使小时候的物理学家瓦尔顿内驱动力使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而产生的深远影响。
而英国有机化学家巴顿先生的成长历史,也可以说明外动力的驱动作用。巴顿先生是一个家境优裕的富家独生子,小时候,由于家庭生活优越的环境,长辈们的过分溺爱,使他养成了许多坏习惯。他在同学当中很霸气,有很多的坏毛病。
所以大多数同学都不愿意和他交往。他的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
为了把巴顿培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巴顿的父亲决定把他送到寄宿学校去。
在蜜罐子里长大的巴顿,开始受不了寄宿学校严格的教育培训。经常哭鼻子请求父母,让他回到家里。巴顿的父亲坚决不改变自己的主意,他每周都很坚决的把巴顿送到寄宿需要去学习。
后来巴顿在艰苦的生活中学会了独立,磨练,锻炼了自己的意志。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也慢慢改变了。那些原有的坏习惯都一点点克服了。学习开始持之以恒。而且学风作风雷厉风行。这些优良的品质为他日后的成长铺平了道路。后来,这些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风一直伴随了他的一生。
在上世纪60年代,也就是1969年英国有机化学家巴顿先生在合成甾醇类激素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发明了著名的合成醛甾醇的一种简便的方法,后来被称为“巴顿式反应”。
在1969年巴顿先生对有关合成青霉素和各种四环素类抗菌素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因为巴顿先生的研究成果在测定一些有机物的三维构象中所作的贡献,巴顿获得了196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所以,我们说:动力驱动成功!但是,在成功的道路上,有的人是靠内驱动力促使自己前进,而一路高歌猛进取得突破性成果获得成功。有的人则是在外驱动力的作用下,促使内驱动力掉转方向,朝着正确的目标脚踏实地的前进,而接近胜利的曙光。最后达到巍峨的科学之巅。获取科学之巅的皇冠。
未完待续
2020.4.12.14.04分
于长春市高新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