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落红尘意入境
——课堂偶得
文/冯燕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此时六月初的课堂(在周四上午第一节课上),教室里的我们正在谈论着号叫的狂风时,室外忽的风起,撩拨着正在上课的每一位同学。“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室内书中风已止,云如墨;室外同步:黑色压来,天地一体。风来了,云来了,雨来了……正上着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外面忽的云压来,风肆虐,雨急躁地赶来凑热闹,想为此诗再添一笔。
这就是中华古典诗词文化的魅力,她可以呼风唤雨呢!既然天公作美,何不就景看景听景?于是,我们不谈文中天气,不谈文中作者的住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只谈室外“风乍起” ;只谈室外“云烟雨”。于是,静观、细听、慢品,与风雨同行。
门窗为风雨让路,心儿为此景打开,外面的世界被雨帘如梦似幻的隔着,弥漫于尘世似烟如雾的梦幻之美,好朦胧……
我与同学们伫立窗前、站于廊沿,与外面的风啊、雨呀亲密接触 ,视线与银帘对接,享受风雨的洗礼,享受雨雾飘润我颜、浸润我心的美妙。

教学楼后面的水杉松树美美的享受雨水的浸润,腰身不动,枝条摇曳,叶儿轻舞,相互呢喃、它们在雨中互为倾诉着……枝,在风中无力地摆动着。地面水起,随着风一波又一波地翻起一层又一层的水纹或一道又一道水雾……
我的思绪随着室外的风声雨声、小草的扭捏、月季的摇摆、树叶的哗啦哗啦声中不断地起伏着,眼前这种“突兀现此屋”的情境再现,蓦然回首向来萧瑟处。想着杜甫深秋夜晚遇雨的困境,想到他彻夜难眠的无奈,更为湿了被褥、淋了床头的他轻轻洒上一把红颜泪……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孩子们看雨听雨的感受,与杜甫当时的感受或许是不同的吧,此时的他们可能是在感受风雨为写文寻找灵感,也可能是为了有助于对杜甫诗句的理解在细观、在倾听;而此时的我又在想:即便人生风雨再猛烈,我亦“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是苏轼《定风坡》中的句子,作者苏轼在挫折中仍有这份通透的心静,并有不因外物而萦怀的胸襟与杜甫面对困境依然心怀天下的济世情怀又有何其相似之点!

“竹杖芒鞋轻胜马”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何惧!而吾辈现今教室廊前听风雨,我心物外品人生。园内花树谁人护,唯有校内众师友。一年育人桃李红了谁;一眼回眸,此届又遇了谁;一场初夏之雨,又淋了谁惊了谁;一介书生又依了谁?夏已至,桃李满芬芳!
后记:
心里想着在深秋之季再上一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时屋外再来一场大雨,让学生们再次感受风雨飘摇大雨来袭的滋味;,再比对“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处境、作者的无奈;再更深的体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情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