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一个产品、一个思想或者一种行为像病毒一样在人群之中流行开、蔓延开的两种办法,第一个办法叫“创造一个诱因”,第二个办法叫做“唤起一种情绪”。
创 造 一 个 诱 因
诱因就是一个事情要流行起来,那么需要一个由头。什么东西可以作为一个产品或者一种思想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诱因呢?常见的诱因有一下几种:
环 境 诱 因
环境因素是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它能促进产品畅销或者造成一种思想变得特别流行。举个例子,90年代有一家糖果公司叫玛氏糖果,这家公司发生了一件特别奇怪的事,在没有做任何的广告宣传,也没有改变产品的定价基础上,1997年的夏天,这家糖果公司的销量直线上去了。
所有人都很惊讶,最后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1996年12月份的时候,美国的宇航局发射了一个火星探测器叫探路者号,探路者号飞了大半年到1997年的七月份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而且火星探测器携带了一个火星车。
这个火星车有划时代的意义,就因为这件事当时全球的媒体头版头条都在讨论这件事,所以1997年夏天,“火星”这个词就特别热,而刚巧玛氏糖果的英文单词就是火星,所以这家公司什么都没干就成功地蹭了热度。
这个例子就说明舆论环境确实能让一个产品变得流行起来,这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环境诱因。类似的例子,比如有一个搞音乐研究的人想研究一下人们在逛超市买东西的时候,背景音乐会不会对买东西造成一个刺激。
结果研究发现不仅音乐能刺激人购买消费品,而且放不同的音乐还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放法国音乐就会刺激人们去买法国的产品,放德国的音乐就会买德国的产品,所以购买环境起到非常的作用。
环境诱因对选举也会产生影响,不管是想选希拉里还是想选特朗普,这其实也是相当于一种疯传的效应,因为本质来说,这帮人想在政治角逐之中胜出,就需要在电视演讲,让自己的思想最大范围的流行起来。
对选举来说最重要的是谁能主动地制造流行,哪些东西会影响投票结果呢?有人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是地点,也就是在哪个地方投票会产生非常不一样的影响。
比如在学校里搞政治投票的话,如果候选人的政治主张是提高税收,然后把税收用在教育事业上,那么就很可能赞成这个政策,而如果是在教堂听到这个主张,可能就投反对票。
时 间 诱 因
时间这个因素对流行现象的产生也会造成一些不同的刺激,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是2011年美国一个13岁的小姑娘名字叫做丽贝卡·布莱克,这个小姑娘发行了一首单曲,叫做《星期五》。
这首歌的歌词是“七点起床,准备下楼拿碗喝粥,昨天是星期四,今天是星期五....”这种流水账,但是这首歌确是2011年全美最流行的歌曲之一,被各大视频网站播放了至少三亿次,原因就是这首歌播放的时间节点都是周五,所以这首歌变得特别流行。
时间诱因就提醒我们做广告的时候可以把产品跟一些特定的时间做一个连接,这样到了这个时间之后,别人就会想起来这个产品,然后可能刺激他去使用产品,或者会替你分享。
有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70年代美国有一种啤酒的品牌叫米克劳,之前卖的不太好,但是突然掀起了一阵抢购的狂潮,主要原因就是做了一个特别合适的广告。广告语是“周末的时候特别适合喝米克劳啤酒”,这句话里带了一个时间诱因,每当周末就可能想起这句广告语,就可能被这句广告语暗示去买啤酒。
最初的广告语是“节假日特别适合喝米克劳啤酒”,后来有人提议“节假日”太虚,而“周末”的频次就很高。后来把广告语改了之后,销量就提高了。
话 语 诱 因
话语诱因意思是某一句话可能会引起你接受一个新产品、新思想,比如想让人多吃青菜,怎么把这个观念灌输给所有人呢?所有人都知道多吃青菜好,但是却戒不掉不太健康的东西,就是因为缺少足够有刺激力的诱因。
天天说吃青菜有利于健康作用肯定不大,真正有用的方式是在盘子、碗上印上“吃青菜有利于健康”这句话,这样每次吃饭都会刺激他一次,有人做过实验,结果发现盘子上印有这句话的人吃青菜的比例提高了25%。
话语的诱导作用给我们的提示是做广告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广告语的使用场景,咱们都熟悉的一句哈尔滨啤酒的广告词“一起哈皮”,电视广告的情节基本上是看体育比赛的过程中,大家一起喊“一起哈皮”,这句话是带使用场景的,另一方面又有happy的谐音效果,这些因素就导致广告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这句话就起到了对行为的刺激诱导作用,比较差的广告就是相反的效果了,尤其是国内很多品牌早期时候的广告,90年代新飞冰箱的广告语是“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电器好”,这句广告语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没有使用场景,也不会刺激购买的冲动。
有些人研究发现,消极的口碑在传播上也会产生一些优势,一些经济学家研究过书评的好坏对图书销量有没有影响,结果发现好的书评对书的畅销会产生一些刺激作用,但是有些恶评对一些书的也会产生刺激效果。
尤其是很多不太知名的作家写的书,比如时代杂志就曾经认为一本书的作者缺乏犀利的眼光,但是却导致这本书的销量猛增了四倍,结论是一个负面的口碑有时候也能促进一个东西的流行,同时带给我们的启发是恶意炒作,虽然恶意炒作是一种非常庸俗的方式,但是这个方式确实有效。
蹭 热 点
和之前讲的玛氏糖果不一样,而是要主动去蹭热点,找一个特别高频出现的商品、名人,想办法做一个联系,主动创造一种诱因会加速产品、思想的流行程度。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奇巧巧克力,在营销之前公司先做了一个市场调查,发现人们吃巧克力比较典型的场景是工作累了,于是拿出一块巧克力,而且通常会搭配一点热饮。
他们做了一系列广告,主打巧克力和咖啡是最佳休闲伴侣,很快巧克力的销量就大涨了,然后这个产品的品牌价值就从三亿美元上涨到了五亿美元。
唤 起 一 种 情 绪
情绪也能带动一个产品、一种思想的疯狂传播,比如朋友圈里的标题,一定是那种看完之后让你情绪上波动的标题是最容易点开的,比如两个标题,一个标题叫“女孩穿内衣的常识总结”,另一个标题叫“姑娘,你的内衣穿错了”,一定是第二个更容易叫人打开,因为会有情绪变化。
再比如前几年的全球知名网红苏珊大妈,她第一次登上达人秀的时候其貌不扬,当她开口说梦想当歌手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反差,观众会从心里上去轻视她,但是当她一开口唱歌的时候却都被震撼了,对她肃然起敬。观众的情绪经历了好几次不同的波动,就会激发人们的分享视频的意愿,还让视频产生疯传的效果。
不同的情绪起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有些不应该唤起的情绪可能就起副作用,比如如果标题里出现癌症、心脏病、糖尿病等的文章,它的打开率通常都要低一点,因为人先天的会抗拒这些东西,怎么可能主动的去做传播呢?
哪些情绪有利于我们传播一个产品、传播一种思想呢?在科学上按照对生理唤起程度的高低划分情绪。生理唤起可以引起生理上、身体上产生一些实实在在的变化,然后根据生理唤醒程度的强弱,划分为“高生理唤醒的情绪”、“低生理唤醒的情绪”。
兴奋、幽默、生气、担忧属于比较容易高强度的引起生理上发生变化的情绪,而满足、忧伤等比较个体的情绪就是低强度的情绪,别人很难产生共鸣,所以特别难形成疯传的效果。
我们在促进疯传行为的时候就应该主动地去选择高唤醒的情绪,这样通过生理层面产生的变化来促进行为上的改变。
《疯传》的讲了一个例子,有一个音乐人戴夫坐飞机的时候,他的吉他被美联航公司托运的时候弄碎了,戴夫拿到行李之后非常生气,结果花了九个月的时间谈判,也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果。戴夫就写了一首歌,歌名就叫《美联航弄坏了我的吉他》,很快播放量就了几千万,2009年时代杂志把这首歌列为当年乐坛流行的十大金曲之一。
这首歌的流行直接造成了美联航股价下跌10%,这首歌能成为爆款就是因为它利用了人们对美联航的生气和不满,生气这种情绪就属于一种高生理唤醒的情绪。当人们在生理上有了反应之后就顺手把歌曲分享出去,所以这首歌就火了。
谷歌也曾经发过类似的事情,当时换了一个新的搜索界面,新加了几个功能,为了让用户知道这个功能,大家都纷纷给建议。有人提议拍小视频,有人说用在线小游戏的方式引导大家去探索使用这些新的功能,但是有一个设计师认为这些想法都没有从用户的情绪这去思考问题。
如果提供的东西能够让大家开怀大笑或者嚎啕大哭,把人的情绪调动起来,那么大家肯定会口口相传去做宣传这些新功能,最终设计师就做了一个视频,视频不是说明性的而是讲述了一个曲折的爱情故事。
他非常巧妙的做了一个植入广告,有些画面就是男女主角使用谷歌的新功能做搜索的,而且每一步搜索都促进了剧情的进展,所以看完这个爱情故事自然也就接受了谷歌的新功能。而且故事讲得特别好,触动了人感性的一面,所以这些新功能就通过这个爱情故事传播出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