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话语体系里经常要提到意识这个概念,但是意识究竟是什么?如何加以科学界定?倒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寻找什么是意识,这个动机并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或者纯粹为了坐在家中搞一些思辨式的哲学。而是它有实际的作用,那就是为了临床治疗和更好地陪护病人。脑损伤的起因很多,比如像外伤磕着了,或者脑部感染,血流中断的时间比较长的中风,或者酒精中毒,这些大脑损伤之后,其实医生很难知道到底对意识的损伤到了什么程度。
现在有一种新的测量方式来测量意识,这就是脑电图。其实,脑电图这项技术非常传统,也就意味着非常便宜,非常便宜就意味着能广泛应用,这是1924年就发明出来的测试工具,到了现在都有94年的历史了,它就是在头皮上贴很多电极,然后测量电极上的电压变化。 科学家们在对脑电图收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抽象得到了意识的数据。
这种抽象就是一种算法,它是先收集招募足够多的健康人,跟不同等级的脑损伤的病人,然后用一致性很高的设备测量他们在清醒,被麻醉,睡眠的时候的脑电图。这些数据是海量的,然后用一种类似于压缩算法的方式, 把每个人对应的一套脑电图的波形核算成一个数值,给它命名为扰动复杂指数,叫 PCI 值。 PCI 值在0.31以上的,就可以定义为是有意识的状态。这时,人能感受到焦虑、孤独、快乐、痛苦,能听懂语言。PCI 值在0.31以下的人就不再具备这些感知能力了,就把他们定义为没有意识。这就是科学定义意识---一个对模糊的事物量化的过程。
因此,研究意识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用于临床治疗。尽管通过对脑电图收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抽象,经过特殊算法,得到了“扰动复杂指数”(PCI)。但是对于大脑,目前还没有系统化的科学理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所有的一切让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对意识的研究,一定会形成完整而严谨的理论,区别只是这个时间的长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