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麟殿】琴曲欣赏《长相思》_腾讯视频
今天是2018年8月17日
星期五,农历戊戌年七月初七,又是一年一度的七夕佳节。值此佳节之际,正麟殿魏老师携爱琴“松涛舞鹤”演奏了一曲《长相思》,伴随着琴曲,正麟殿全体员工也对琴友及您的家人和亲朋好友献上最真挚的祝福。另外《长相思》的谱子在文章最下方,有观看视频以后心动的琴友可以保存下来练习啦。
《长相思》“红满枝,绿满枝。宿雨恹恹睡起迟,闲庭花影移。忆归期,数归期。梦见虽多相见稀,相逢知几时。”
这首琴曲是以一个女子的身份来表达相思之情的。是一个淑女“宿雨恹恹睡起迟”,对这安静的庭院,太阳移动着花影,想念着,盼望着不知几时才能归来的爱人。是一片深远的痴情,令人难以不为之感动。

金珠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 、七姐诞等。该节日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随着时间演变,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而七月初七这天,也被赋予了“爱情美满”“心灵手巧”等美好的含义,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
所思隔云端 所爱隔山海 ----------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我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是我国人民最早的关于星座的故事。“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七”与“吉”
----------

虽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但始终是民间传说。其实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古人认为“七”与“吉”谐音,“七七”有双吉之意。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几千年前七夕怎么过?
----------

现如今多数人都把七夕节当做中国情人节来过,却早已忽略了我们传统的七夕节习俗。正如七夕节有九种称呼一样,古时候七夕节习俗同样也是有很多种。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晒书晒衣 古代,七夕节有晒书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七夕前后,正是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也是各家各户忙晒伏的日子。晒伏,寻常百姓晒衣服,读书人家还会晒书。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浪漫七夕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实,无论七月初七是“乞巧节”还是“情人节”,几千年来始终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期望和对幸福未来的祝愿。传承文化、祝福未来,就是这个浪漫节日意义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