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旧约先知耶利米有着独特的情怀。存忆前事,想起曾决志念神学,灵修过《耶利米书》,颇得益处。自那以后,对耶利米的人格形象便有了挥之不去的精神烙印。
作为先知,耶利米与同行一样,认定自己是神启示的领受者,他传道时的心理信念是:神已经将祂的话传给他们,并且吩咐他们照样将这话传给以色列。“忠心”的品格是作为先知行列者最基本的人格形象。与普通/世俗的德育素养相较而言,旧约先知们的“忠心”并不仅仅意味着“忠诚”,还指涉“忠信”或“相信”(无论在希伯来文或是希腊文中,都含有这样的字义)。这便意味着,忠心的品格对先知而言不仅做到“如实交代”,还应流露出“忠信”的层面——认同自己效忠的对象,并坚定信靠/依靠。
在耶利米的人格形象中,存在着先知们普遍拥有的“先知意识”,这种“先知意识”是种“位格延伸”——先知在事奉期间不仅是一位代表,且是暂时成为神位格的延伸。因此,先知的位格往往“被隐退”,而主/神自己则成为第一人称的发言者。这就造成了耶利米善于流露个人情感的人格形象。要晓得,耶利米的身世和背景实在与他的召命存在冲突:他是位乡下人,害羞内向,喜欢以大自然现象作比喻;他单纯的乡村性格与耶路撒冷城市人的双重性格格格不入。尽管如此,从上头来的使命坚定他被呼召的信念:“你不要惧怕他们,因为我与你同在,要拯救你”(耶1:8)
忠心/忠信意味着让自己的位格被神占有,为神所用——爱神所爱,恶神所恶。耶利米内敛,但他忠信于神,为神搏命疾呼,虽换来“弃国弃民”之臭名。耶利米是“不懂委婉、不懂拉关系、不懂变通”的“三不懂”同工。他忠信于神,因此敢怒敢言,直言不讳,由此召来不少仇敌;他忠信于神,因此“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超脱情操,使他常处忧虑和不安;他忠信于神,所以他的事奉生涯交替于“在人前义愤填膺”与“独处时心碎流泪”之间。尽管如此,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硬汉骨气撑起了无比艰难的事奉挑战。这一切都源自先知召命里“忠信”的人格形象。
今日学府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甚至包括神学院),倾向于树立某种“温良柔顺,处世圆滑”的“忠心”品德,而不是鼓励学子勇于追求自由理想(神格性的)和神圣异象的独特人格(先知性的)。事实上,真正“忠心/忠信”的人不见得都“受人亲爱”。耶利米便是典型一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