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乡优质课比赛的地点定在我乡三完小,老师按照进度给我报的课题是《24 最后一分钟》,而我的教学进度才刚刚赶到17课。
往后翻了翻,这篇课文与《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共为一组,单元主题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最后一分钟》指的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倒计时的最后一分钟。我还发现这组课文历史性强,学生的认知与文本呈现的内容有些断层,因此学习这组课文的同时要求学生学习收集资料并整理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虽然它是一首诗歌,内容不长,但是我却感觉好难讲!
教学设计总要基于学情吧?碰见一个熟悉的同行,询问做课班级的学生情况,结果得到一个极为残酷的现实——按成绩来说,那是全乡五年级最差的一个班!原本忐忑的心就更加忐忑了!但是我又想,优秀的班级里也有差生,成绩差也不代表着综合素质差,在这样的班级里也应该有优秀学生吧?只要一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课堂效果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吧?
抱着这样的信念,我把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标降到最低,“三分诗,七分读”,希望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通过第三小节的教学,将收集资料这种学习方法渗透进课堂。我想,虽然一节课改变不了什么。但是我要努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为学生搭建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三年级上册学生曾经学过《香港,璀璨的明珠》),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让学生走出我的课堂能真正有那么一点收获,我也就知足了!
即便如此,心里还是不能轻松!当我课前来到三完小五年级教室里与学生做片刻交流时,我又一次懵了!预设的课堂没有安排小组合作的环节,因为我想这样的班级应该不注重小组的建设,却没有料想到全班八个小组按三列在教室里摆放,孩子们都面对面坐着!初步的交流,我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有的孩子还说:“老师,你好幽默啊!”我想,这节课孩子们应该会表现好的吧!
终于轮到我了,教室里后排坐满了教师与评委,我瞬间感到压力山大!整理一下思绪,我走进课堂,一声“上课”竟然没有得到学生问好的回应!估计他们也没有经历过这种场合,连问好也不敢了!我感觉有些不妙:学生都太紧张了!按照我的预设,一步步往下走,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当我抛出一个问题之后,除了那一个积极的男孩之外没人再举手!全班同学都把头埋得很深,任你怎么表扬怎么激励也无济于事!多年前我就曾遇到过一个这样的班级,那天还有县教研室的领导在后面听课!孩子们也如现在一般默不作声,最后预设的教学流程临时调整,进行到一半课堂就结束了!书里夹着的好多奖品也没有机会给学生发下去。好在临来时我就做好了准备:如果没人起立回答问题,我抱也得抱起来让她回答!就试这招啦!可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孩子我抱着他们都拉不起来,我指着书上的句子帮他们回答,他们都不敢起立读一读!那一刻,我,晕掉了!看到孩子们实在不愿意当众表现自己,我只好放弃提问学生的打算,让他们通过齐读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浓浓爱国情,还好,这样的方式他们比较乐于接受,后半节的教学没有冷场!
这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了两点反思:一,这些学生如此不敢当众表现自我,怯于自我推销,长此以往,将来他们如何适应这飞速发展的社会?与之相反,我在教学工作中努力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胆量与口语表达能力,经过这节课的教学,这种信念更加坚定了;二,教学设计一定要基于学情,尤其是公开课或者观摩课,课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非常有必要,否则,一旦学情悖于自己的教学预设,那课堂教学将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像这节课,尽管我做出种种预设,但还是没有料到孩子们会给着拐棍儿也不肯起身这种情况的发生,才会出现了课堂上让我很囧的一幕!能有此收获,这也算不虚此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