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丈夫的突然离去,一位刚离婚的母亲会因自己三岁的儿子要她陪伴而大发脾气。这位母亲不能接受离婚带给她的孤独感和被抛弃感,她会觉得儿子的“过分要求”对她来说是一种威胁,而其实儿子只是表达出了想和她亲近的愿望。
当她把自己因为没人关心而产生的怒气发泄到孩子身上时,尚且年幼的孩子就成了她的出气筒。她时常感到孤独无依,这些感受和她儿时的感受完全不同,她不能满足孩子对她的亲近需求。
如果这位母亲能够在情绪上正确处理离婚带给她的痛苦,并且把这个重大的生活变故和她对自己童年生活的理解联系起来,她就能在新的生活中突破这种防御反应,而不会再对儿子毫无理由地乱发脾气。她也会意识到,她自身悬而未决的问题,如何影响了她对儿子正常的亲近需求做出恰当的回应。
自我反省以及对自身内在情绪作用过程的认识,能让我们对孩子的行为有更多的反应方式。意识产生选择的可能性。如果能够自由选择反应方式,我们就不会再受情绪反应模式的控制,这种反应模式常常与孩子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它们更偏向于是由我们自身情绪状态引起的一种本能的过度反应,而不是与孩子交流时的情绪引起的。
全面认识自我能使我们敞开心扉,与孩子进行积极融洽的情感交流。整体一致的自我认识和融洽的人际交往往往是相伴发生的。
如果我们内在的不良情绪妨碍了我们与孩子进行交流,孩子对我们这种烦躁情绪的感受就会唤起他们的情绪防御状态(即我们所说的“心理隔阂”)。这种情形一旦发生,我们和孩子就不会再有和谐的关系,每个人都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因此感到孤独和疏离。
如果父母和孩子真实的自我都躲在这面心理防御墙之后,每个人就都将再也感受不到心理上的联系或相互理解。如果孩子一直处于孤独状态,在受到攻击或被拒绝时由于无法和父母交流,他们心理上就会产生恐惧或不快。
教养笔记
我们或许会很注意孩子的行为,但我们的疏离感仍会阻碍我们去和孩子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身的情绪问题对孩子产生的反应,又进一步妨碍了我们对孩子或自己情绪的理解。
没有对彼此情绪的理解,就很难在心理上感受到联结。情绪上的联结能为融洽协调的交流打开一扇门,这样对话才能发生,我们才能相互联结在一起。所有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都是建立在和谐、融洽的交流之上的,这种交流才是每个人“思维的乐章”,也是对个人自尊和人格的一种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