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吸收多学科的教学经验,以灵活的方式激活,语文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
我尝试着将美术的有关内容引入课堂,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功能,调动多器官参与,开发大脑潜能。
语文课堂中引用美术,就是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类型的课文,配以绘画的形式展现文字的内容、 以及借助图像、促进大脑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再加工成文字的过程。 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弥补语文课堂只是读读、写写、讲讲的不足,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设置情境。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每授一节课都必须有教师的导入,为了把学生引入新课学习的气氛中来。 在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中教授《牛郎织女》时,我强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感受作品的时代特点、生活气息、 人物性格以及思想感情。为了能够让学生进入角色,成为作品的主人,我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用连环画的方式来展现牛郎织女的故事。指导抓住故事的主线“牛郎凄苦的身世——牛郎用心照看老牛——牛郎得老牛相助,与织女喜结良缘——男耕女织,幸福生活——织女被抓,天河永隔——初心不改,七夕相会”来绘制连环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作品中来,才能巨使他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2.激发兴趣、理清思路、掌握知识美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色彩、图像、语言、文字融为一体,给学生多方面刺激,让他们在边读、边画、边思考如何去学好语文。乐学、善学,有利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白鹭》时,为了体现郭沫若笔下的白鹭之美,特别是白鹭在不同场景中展现出来的美,为了让诗的意境和画面融为一体的。要求学生借助文字想像“水田钓鱼”,“枝头独立”,“空中低飞”的画面,并用美术的形式来展现它的动态美和静态美。以图配文,可帮助学生把美的感受上升到美的认识,更能感受郭沫若先生把白鹭这首精巧的,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最美的诠释。
3.把握主题、 展开联想、促进写作,让学生将文字变成图画,表面看是一种形式的转变,实际是加深学生对写作的深层理解和对知识反馈的一个手段,学生依据对写作的理解,构建头脑中新的形象,是一次思维再加工的过程。在教学写作《我的心爱之物》时,学生并不善于仔细观察,甚至会忽略一些细节部分,以至于在写作时不能达到细致的描写。所以我在写作之前,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爱之物用美术的方式,为它增加色彩,让它更为精美绝伦的直观的展现在他们的眼前。并要求在旁边批注文字,使其在文字中倾注自己的感情,让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4. 提高审美能力,增强知识的掌握度。语文教学和美术教学都是审美的教育 ,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有畅想的空间,这是无限的。而美术的美是学生直观的感受,这是有色彩的。文字的描述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并且枯燥乏味。在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中,晦涩难懂的象征意义对于小学生是无法理解的。我通过学生所描绘的画面来展现“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让他们在美的画面中感受到梁启超对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的描述。还通过一份份手抄报诉说中国人的强国梦想,在让他们在有趣的绘画中掌握了在强国梦想的激励下,涌现处的大量优秀人才,并知道他们为国家作出的卓越贡献。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加了知识面,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无论是语文还是美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都强调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结构的变化、教学评价的激励,它们的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以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为起点。
总之,美术就其形象性、生动性与语文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全面的学习语文这门学科。使语文有了更深层次的拓展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