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要以某一种态度去面对人生,还真不太好拿捏。但是从心理学上讲,以体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工作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最优体验心理学
人们有没有想过,孩子相对是无忧无虑,而慢慢的欢乐愈来愈少。是因为有了更多的规范束缚了天性。有些规范是必要的、不可少的。这就是法律、道德和公序良俗,但有些可能对孩子是一种束缚。
必不可少的就不去说了,否则,社会不会存在,而那些不必要的是什么哪。
我们设想一对人物,推理他们的发展来说明。A君和B君,两人基本情况差别多,从事的工作一样。
A君,对待工作的想法是,我要认真对待这份工作,要学习相关知识,为工作,改变一些个人的习性以适应工作。
B君,这是一份重要的工作,我要想办法胜任这份工作,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补充这份知识。想办法怎样做好这工作。
看似差不多吧,接下去,工作遇到了问题。
A君,我做了那么多准备,怎么还会出问题(改变了习性,吃亏了),心理已有了焦虑。
B君,我用了几种方法为啥没有效果,还出了问题,是不是方法不对,心理没受啥影响。
(再来一次挫折)………
…………
看出差距来了吧,场景的真实性应该存在的吧。
A君,生活就是战场,我要全身心的投入。
B君,生活就是体验,我要用多种方式尝试。
全情投入的可能会身心受伤,体验式人生的只不过多尝试几次而已。会有很多人不以为然,或认为不那么简单。我承认,但是,这两种类型的人,从小就走的是不同的路,可能会导致以上的场景结果真实性相当高。
我们从学生时代比起。
A君,有了一定的目标,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有了功利性,无关的知识有时会主动忽略,有可能会为以后的从事的行业改变一些个人的习性。
B君,为以后工作制作一般的规划,并尝试学更多的可能性,以体验为主,都想尝试以下,知识面相对的广了(而且,可能懂得更多,觉得不知道的更多)。
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人以后的选择,自此,人生走上了两条不同的路。
关键是人生是一种体验还是全身心的投入。
全身心的投入也会成功。成功如郎朗、丁俊晖等,但毕竟是个例,不成功的可能一事无成,连幸福的生活都没有(应为他削足适履了)。
体验式生活,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成功,但人家活的惬意,玩的舒心,体验过多彩的人生,如吃瓜群众中那些活的有滋有味的一群。
把两者结合一下又怎样?
提供个视角,各位自演绎。
喜欢哪一种,全凭你自己。
“最优体验心理学”来自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
(待续)
网友评论
艺浩艺术
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