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佛系,丧,废柴成了我们挂在嘴边的词汇,尤其是考研结束,一群人突然觉得自己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失眠了几个夜晚后,只想早睡早起喝枸杞,不问世间事。
比起不思进取不学无术,这些高中思政课常用的沉甸甸戳人的四字词语,丧真是太贴切了,单单一个字,没有说教,就能形容躺在一大团白云上,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的状态。
上一次特别废是最近一年半,因为生活里的种种小事,我积累了二十年的丧终于找到突破口。现在看来不值得一提,但当时都能让生活彻底崩盘。
别人废柴是上课看美剧,逃课画画,在正确生活轨迹之外去做真正喜欢的事。我是在微博看人吃饭看卖券的尬演,连百度首页那种扯的不行的娱乐新闻我都能刷完。
反正那段时间就是不在乎了,不争取当然就不会经历失败。看着别人拿奖参加活动去实习出国交换的时候,我的内心也毫无波澜。因为早就认定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觉得这种东西天生就不是我的,努力也不该是我做的。
可我后来发现,这种不在乎除了让我安全的躲在安逸区里,还带来了一种更深刻的无聊。
每天持续性混吃混喝等死,不动脑子让我几乎和世界脱轨,大多数时间除了刷手机还是刷手机。
那时候我觉得手机不好玩,活着更不好玩。
每天混混噩噩度日没什么追求,直到有一次,被一个认识的姑娘叫去给她们学院的活动拍照,我才发现原来平行生活里,有人依然能过得风生水起。不是说她们组织多方会谈,拿等级高一点的创业项目是多么新奇令人羡慕,是我在她们身上感受到一种生命力。
约好的成员临时不来找替补,课业忙碌挤出时间来去学习陌生的pr,剪视频做特效,从来不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崩溃,对大大小小棘手的问题迎难而上见神杀神见鬼杀鬼。我一直对优秀成了习惯的人没啥赞美之情,一天天过得和打仗一样有什么劲。但在我一天天闲的没事干的那段时期觉得,她们尝试做新鲜事的姿态实在太好看了,那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啊。
过程比结果重要其实不是一句鸡汤来着,结果可能会令人很丧气,但那些生机勃勃的灵魂做事情的过程总比刷手机要有趣不是一点半点。

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现在真的爬到金字塔顶端又看破红尘的佛系很少。大多数人只是经历了一点点挫折,就不想努力了。
判断能不能像«人间失格»里男主那样一直对生活保持绝望很容易。双十二期不期待快递?逛淘宝是不是还是能加满购物车?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认为就不是真丧,其实只要人还有一点物欲,就没有完全对生活绝望。
所以说白了很多人根本不是丧,是玻璃心和懒,是对生活的逃避和不自律找到了一个漂亮借口。二三十岁的时候,刚好是犯错,失败成本最低的那几年。我们明明可以在这时候试着扩大自己的边界,可却因为一时失败,就把丧当成人生常态,否定之后几十年的光阴真是太不划算了。
«约翰·克利斯朵夫»里有一段话
“
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时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说腔走板。
”
所以还是不要太早给自己定性吧,随着年龄增长,人很难从头再来。并且最后我们都会知道,这种机械的丧不能让我们更加佛性的,只会让人更加枯燥,比刷肖秀荣还要枯燥。
生活的每个阶段就像是闯关游戏,不同关卡会出来不同等级的boss,真的很少有人一生都能走的顺风顺水。
前几天的时候,我一个985的闺蜜一直在半开玩笑给我说她想出家,说现在当和尚工资都8000+了,她还要迷茫的在这学习。那段时间他的朋友圈配图就是"我是怎么考上的""她们怎么什么都会"如此这种。
从小到大,她都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上大学后却因为学业有过好几次消沉。
第一关过不去的挫败感和血拼到最后一关过不去的挫败感可能都是一样的。我突然明白每个人都有一段心理上很困难的时候,也许是小学不敢拿低分试卷给家长签名,也许是一次创业失败,走出去就只是一个故事,而能不能走出去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就因为走不出去的人有很多,所以丧很常见,只是我们没发觉自己只是其中一个。

还是蔡康永的那段话“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打怪很累,可能最后筋疲力竭也看不到那句金灿灿的"闯关成功"。但等到我们四十岁的时候,就会发现连进入游戏的资格都没有了。
今年一整年,大家都在说"人间不值得"。我们都积累了太多失望,所以最后选择潦草度日,因为这种日子没有竞争没有比较没有焦躁。
现在我倒是觉得不如再试一次。失败让人很泄气,但当挫败感慢慢愈合,更为强大的无聊才会让人无法承受。所以不如说人间是不值得期望吧,成也好,败也罢,我们不去计较一时的得失,好玩丰富一点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奖赏。
鸡汤快听吐了,我还是想说快乐和沮丧都是人生一部分,贱惰矫情贪生怕死太不酷了,生活总得有点盼头。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