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两本书,交替进行。觉得这两本书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文中提出两种心态:学习者心态,能正念当下,去观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及表达这些想法和感受所使用的语言。评判者心态,往往是负面思维,牢骚抱怨,指责别人,不会转换,最终陷入评判者的泥潭。《非暴力沟通》提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在人际关系沟通时,能注意到这四个方面,其实也就是由评判者心态向学习者心态的转变。
在这两本书中,都提到了“观察”,而在生活中,我们对所观的人事物往往会信口开河,妄加评判。《非暴力沟通》提出,留心发生的事情,不加评判,表达内心的感受和需要,提出具体的请求。《改变提问,改变人生》提出面对发生的事情,要让自己的思维按下暂停键,审视自身或他人的情绪和感受,会提出什么问题,然后再做出选择。
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孩子在外面受伤回家,向家长哭泣诉说自己的委屈,家长一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并且受了伤,生气又恼火,就会大骂:“你怎么这么窝囊?你长手弄啥呢,为什么不敢给人家打啊?”这事情我是经历过,也见过不少家庭中类似于此。这就是评判者的心态,是批评,是指责,是呵斥,看到发生的事情,不会观察孩子的感受,只是一味地指责,发泄心中的怒火。
曾看到这样一个材料:儿8岁,顽皮,与大同学打架。伤痕累累,回,大哭不止。 “委屈?” “委屈!”儿泣答。 “愤怒?” “愤怒!”儿嚎啕。 “你打算怎么办?”再问,“需要爸爸为你做点什么? ”“爸爸,我要找块砖头,明天从背后去砸他!”“嗯,我看行!爸爸明天为你准备砖头。”继续问,“还有呢?” “爸爸,你给我弄把刀,我明天从背后去捅他!” “好!这个更解气,爸爸这就去准备一下。”我上楼,儿渐平静。约20分钟,我从楼上搬一大堆衣服及棉被。“儿子,你决定了吗?是用砖头,还是用刀呀?” “但是,爸爸,你搬那么多衣服被子干吗?”儿困惑。 “儿子,是这样的:如果你用砖头砸他,那么警察就会把我们带走,在监狱里大概只要住一个月,我们就带些短衣薄被就可以;如果你用刀子捅他,那么我们在监狱里至少3年回不来,我们可要多带些衣服被子,四季都要带齐?” “所以,儿子你决定了吗?爸爸愿意支持你!” “要这样?”儿惊愕。 “是这样的,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我趁机普法。 “爸爸,那我们就不干了吧?” “儿子,你不是很愤怒吗?” “嗨,爸爸,我已经不愤怒了,其实我也有错。”儿脸红。“好,爸爸支持你!”自此,儿学会了选择和代价。
通过对比,我们很明显看到第二个故事中爸爸育儿的智慧。他观察到孩子的状况,体会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表达他内心的感受,并提出请求。这样的沟通方式 让孩子能够平复情绪,也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避免有行为暴力的倾向。
我们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优秀,成才。要想改变孩子,还是先从自身去改变。改变自己,先学会观察,闭嘴倾听,审视自己,知不足而后能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