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雨前备好雨伞”,是大岛祥誉在《麦肯锡工作法》一书中讲到的一句话。虽然是看似普通,里面却蕴含着大道理。
有人会说,这不就是未雨绸缪的意思吗?没错,确实是可以这样理解。但是为什么要未雨绸缪却是可以拿来细细琢磨一番。
社会学家鲍曼认为,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液态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然而,应对变化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前做好准备。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基于过去的经验,一方面是基于现实的考虑,而另一方面是要与未来发生链接。
【基于过去的经验】
一般情况下,如果今天我们被大雨淋了,明天出门应该都会带一把伞。但是,这种“带伞”的行为能够持续多久就不得而知。也就是说,明天可能会带伞,但是后天带不带那就不一定了,所以还是存在被雨淋的可能。从而,我们因为“没有带伞”这个行为付出的代价可能越来越高,这时就不再是简单的错误叠加,而是【本质】行为没有被改变带来的必然结果。所以,过去发生的事一定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基于现实的需要】
这点不难理解。试想一个问题?当你今天出门的时候“黑云压城城欲摧”,你会不会从家里及时拿把伞呢?能立足当下,是必须要具备的“生存常识”。
【基于对未来的链接】
再举一个有关带伞的例子。假如明天出门的时候烈日当空,我想多数人都会选择不带伞。但是,如果到了下午天空突然阴云密布下起了瓢泼大雨呢?我想受益的肯定是那个与众不同的个体,也就是那个带伞的人。瑞典心理学家林德沃说过,要“视未来存在于当下”,对我们而言,未来并不遥远,它可能会出现在即将来临的每分每秒。所以,在没有“雨”时备把“伞”,一定不会有坏处,起码当“天气”发生变化时我们是可以坦然面对的。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要选择未雨绸缪的原因。
请在下“雨”前带把“伞”吧,别让自己成为那个没有“伞”而在“雨中奔跑”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