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八年前写博客,五年前开公号,这块地方本来是自己的笔记本。
没想到您也在看,还有很多问题和评论。有些精彩,不能视而不见,但是几句话的速答实在不是我的风格。如果没把自己的思考过程打开给您看,跟没回答一样。
于是想了一招:攒着。攒有份量的信,捆成一个邮袋,再请您来,打开细细聊。
今天开第一个邮袋:
1. 关于逻辑:痛快一点,少绕弯弯多谈实际妥否?
2. 关于新兴市场:为什么新兴市场总是在同一个噩梦中循环?
3. 关于黄金:黄金到底是什么?
4. 关于央行独立性:天下有独立的央行吗?
1. 关于逻辑:"文章留白太多,曲高和寡,不亮观点,似懂非懂,少绕弯弯多谈实际妥否?大家时间都不多。”

大家都想要一个明确的答案,尤其是对不确定的当下和未来。我也想。问题是它并不存在。就算有,能准确回答出您所关心问题的概率,也许很长时间才有一次。就像七龙珠,集齐七颗召唤神龙,满足一个愿望后立刻消失。再召唤,就要等下次龙珠集齐之后了——又是个极不确定的时间。
难道没有不绕弯弯,对任何事情,都能直接给观点的人吗?
当然有。罗素老师还给了定义:“我们这个时代的困扰是,那些对任何事情都确信无疑的人,其实很蠢;而那些有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却总是怀疑和优柔寡断。”
这样的人叫做“妄人”。
“妄人”在行动和言辞上的表现,就是罗素老师所说的“蠢”。“妄人”总觉得自己手里有真理,有答案,对任何事情,政治历史金融科技,不管自己有没有经验,擅不擅长,都敢于评论,敢于给出非黑即白的“观点”。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牛人,比如蒙巴顿老师,比如康有为老师。
现在也有,比如漫画天才蔡志忠老师。
有一天,蔡老师突然觉得自己能解释物理学了,于是闭关修炼,聆听那来自遥远宇宙的细微低语。出关后,捧出巨制《东方宇宙四部曲》系列漫画,宣布已经用“东方思维”攻克了物理学体系,爱因斯坦老师的相对论可以休矣。我看了,觉得一把辣椒撒进眼睛,不由得热泪盈眶:蔡老师连什么是相对论都没搞清楚。
真理,或者答案,就像七龙珠召唤的神龙。它不是您的宠物,呼之则来挥之则去,您要翻山越岭去寻找。
比答案更有用的是逻辑和思考方法。它们就是布尔玛的龙珠雷达,能帮您在一片噪音中定位,给您理性的工具,增加您得出正确答案的概率。比答案更重要的,是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对还是错。30年前,墨西哥债务违约使达里奥老师一夜清零,付水电费的钱都是老爸借的;30年后,桥水基金成了世界最大对冲基金。原因无他,达里奥老师把自己的脑细胞,从“我是正确的”,强行变成了“我怎么知道我是正确的”(from "I am right" to "how do i know i was right")。他有了龙珠雷达。
在我的国,“逻辑”是个很小众的事情,课程表里几乎没有。结果就是大部分人手里都没有龙珠雷达。
人在没有工具时靠什么思考?只能回归原始。靠简单类比、不完全归纳去下结论。中医是最典型的例子。现代医学的根基是“实验”,意思是大家先试着来,有效果就推广。而中医不靠解剖、不靠观察和实验,而是依着一套哲学而建——五行生克。先用五行相生相克规律(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发展出治疗理论,然后才实践。如果用逻辑推理,肝跟木有啥关系,我是找不出来。
当然,任何学科和思考方法都有价值。但我们需要一个工具,让您对别人扔来的观点,能分解回锅,修正推翻。有了龙珠雷达,还怕集不齐龙珠,唤不出神龙吗?
这就是我写字时留的小心眼:我没有答案,只能陪您一起思考。
2. 关于新兴市场:为什么新兴市场总在同一个噩梦中循环?

很多年前,“新兴市场投资(EM)”是地球上最另类的投资,EM基金经理用一双手就能数过来,个个都像《印第安纳琼斯》或者《夺宝奇兵》里的男神:环游世界几十年,足迹遍布亚非拉,游弋于黑白两道;下的了矿山,进得去皇宫。
从前的新兴市场投资游戏,有着极高的信息门槛。GDP,经常账户,甚至货币到底值多少,完全没有公开信息,投资决策完全依赖基金经理深入实地的私人信息。妥妥的肉身淘宝。
现在呢?任何人都能轻松成为“新兴市场投资者”,不信您回家仔细读一读“全球高收益甄选基金”的几百页条款,有多少钱在土耳其和印尼兜过风。
如果越来越多的玩家进入游戏,EM投资不是应该更安全吗?并没有。因为新兴市场投资,已经变成了一个“common knowledge(共识)”游戏。
玩家从冒险家变成了机构投资者,“EM新兴市场投资”从“另类资产”变成了“资产大类”,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基金里。EM基金投资组合偏好变得高度统一,取数来源都标准化了:一看每年IMF新兴市场国家预测;二看美联储主席的语气。
IMF说“EM国家财政状况强”,美联储主席说“不加息”,钱就往里流;IMF说“EM国家有治不好的病根”,联储领导说“加息缩表”,钱就往外逃。行动高度一致,后果大起大落。
当年的冒险投资家看到今天的新兴市场,会说些什么呢?
他们会说,您被骗了。所有新兴市场都是希腊,玩的都是“不可持续增长の游戏”。谁才是几十年来新兴市场幻象、全球经济大稳健的真引擎?
是美联储。
新兴市场N年一爆这件事,可以用《教父》中的经典一幕来解释:
自相残杀多年后,老教父召集柯里昂,塔塔利亚,史特基,科里奥和巴西尼五大家族开会和解。老教父喉咙里挤出的那声“和平”,苍凉又含混:在场的Don们,今天以拥抱为和解之凭证。
刚要拥抱,塔塔利亚和巴西尼,迅速交换了个眼色。看到这个眼色,老教父顿悟了:
“原来一直都是巴西尼”(It was Barzini all along)。
一切风波皆因巴西尼而起。世界上本无“新兴市场”的盛衰故事,“原来一直都是联储货币政策”,一切Risk-On/Risk-Off皆因美元而起。
如果您要向一个从不看新闻的人解释最近的新兴市场危机,三个字就够了:美元慌。
然后再把以下几个关键字串起来:“全球低息”、“狂借美元”、“联储加息”、“美元升值”、“美元荒”、“外债突喷”、“roll-over利率跳起”,“资金逃出”,最后撒上“央行紧缩货币政策错误对策”,基本上就可以解释所有新兴市场N年一次“盛衰循环”系列连续剧。
3. 关于黄金:黄金到底是什么?

关于黄金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达里奥老师和巴菲特老师的争执开始。
地球人都知道巴老师排斥黄金。他觉得没用,没现金流,不能积累财富,有价值的唯一原因是人们觉得它“有”。可口可乐能挣钱,麦当劳能挣钱,下蛋的鹅一定比只吃不拉的呆头鹅要好。
达里奥老师认为,巴老师是错的。经济下行可能导致混乱,一旦混乱,什么事都可能发生,比如希特勒。当毛衣站了起来,遇到干燥的冬天,会噼里啪啦闪出货币战的火花,每个人都会被电到。如果货币电手,那还有什么替代物呢?金子。
您觉得他俩谁更高明?巴老师的成功,就像周金涛老师所说:人生辉煌靠康波。他的哲学思想形成,和创造奇迹的年代,是一个信贷增长拉起资产通膨的黄金年代,您和我这辈子都不会再有了。而达里奥老师,看的是一个极长时间线上的人性:一个“共识”游戏。
黄金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共识游戏?
我们从1912年摩根财团掌门人皮尔庞特·摩根老师(JP Morgan)的一场听证会开始:
议员:控制信贷也就控制了货币,是否?(The control of credit involves a control of money, does it not?)
摩根:控制信贷?没可能。(A control of credit? No.)
议员:银行业的根基不就是信贷吗?(But the basis of banking is credit, is it not?)
摩根:不一定。信贷由银行业产生,但信贷本身不是货币。只有黄金才是货币,其他都不是。(Not always. That [credit] is an evidence of banking, but it [credit] is not the money itself. Money is gold, and nothing else.)
摩根老师为什么说“黄金是货币”?他在听证会上公开支持金本位,有什么目的吗?
当然有。1895年,美国财政部买了350万盎司黄金。卖家是谁?罗斯柴尔德和摩根家族。钱从哪儿来?和摩根家族联合发行的30年债券。结果是什么?摩根家族赚翻,顺便结束了1893年大恐慌。为什么?因为经过这一出,“黄金即是货币”这句话变成了共识,吃瓜群众只要想一想美国财政部手里那350万盎司的金子,整个人就好了。信心就像春雨一样回来了。
黄金到底是“什么”。这个“什么”,已经在人间传达了100多年,在1895年,黄金的“什么”就是“货币”。在120多年后的今天,如果当代摩根掌门人戴蒙老师再说同样的话(黄金=货币),您会觉得他开了个很不好笑的玩笑。因为在今天,所有人都知道“黄金≠货币”;今天的黄金,标签变成了“避险”,变成了一份保全球央行同时犯大错误的“保单”。
容我解释一下:
黄金的作用,来自于“共识”。但是1895年和2018年的共识,不是同一个“共识”;如果您抱着老摩根时代的信念,把黄金等同于货币,那就没办法在今天的游乐场上好好玩耍,因为无论您买还是卖,一定会被割韭菜。所以,有的年代,黄金是货币,十年河西,黄金就不是了。但它永远是个“什么”,而这个“什么”由当下的“共识”决定。正如狮子王,辛巴所以为王,是所有动物的“共识”。
那今天的“共识”是什么?
黄金在今天所代表的意义,是当下市场“共识”的影子。当下市场最普遍的共识,就是全球央行这片汪洋大海的力量——“央行控制一切”,央行行动决定市场结果,尤其是美联储。迄今为止,没有任何政治异动、地缘紧张、总统叫嚣、战争威胁、奇闻异事、和花边新闻所造成的波澜,是央行不能解决的。
这不好吗?央行正如当年那350万盎司黄金,让大家知道市场涨跌的背后,有一个清晰可辨的原因,而不是恐怖的不确定性。所以今天的央行,就是120年前的黄金——市场的定海神针。
两根定海神针不能同时共存,但互为对方的“保险”。所以“央行万能”的“共识”越强烈,黄金的价格就越弱;反之就越强。换句话说,人们对“央行万能”的信心强弱,决定今天的黄金到底往哪儿走。
对央行的争论越多,“央妈万能共识”反而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是为什么2012年以后的金价,从来没过过一天好日子。直到今天,毛衣闪火花、新兴市场雪崩,黄金却还趴在地上。有的专家老师说,这说明危机缺乏“严肃性”。世界都闹腾成这样了,还不够严肃?
不是不严肃,而是当下的危机跟美欧央行政策对错没啥关系;“央行犯了大错”这件事还没形成全球共识。所以黄金还得在地上趴好几年。
在当下市场参与者的字典里,“买黄金”的意思是:对手里的钱没信心,认为这个世界的经济,在“央行”这条轨道上飞车出轨的概率很大,火车会失控,我们那无所不能的车长——央行,无法再次力挽狂澜。
于是乎,在今天的语境下,您需要买份保险:保上述情况发生,保全球大规模货币政策失效,保极端情况爆出,比如发达国家超级通胀,欧元崩溃,且无法修复。
其他替代物呢?比特币?
比特币和黄金都是保央行犯错的保单,只不过一个便宜,一个贵的离谱。
首先比特币是不是安全,这个得仔细讨论下。至少从价格表现中,用它来做保险,您要付出巨大代价。彩票能养老吗?虽然它的收益曾经秒杀过其他一切资产,但是如果您不能分清“绝对收益”和“风险收益”,也肯定没搞清楚“危险”在哪里。过山车肯定比秋千荡的高,您觉得哪个安全?
很多人把它比作“数字黄金”。但虚拟币永远代替不了黄金。原因很简单:黄金永远无法被毁灭,其他都可以。电脑,交易所,矿池,钱包,电网,互联网,国家,您和我。把地球炸了,黄金原子还在那里。
当然,这个无聊的游戏也结束了。
4. 关于央行:天下有独立的央行吗?

卡斯特将军:给我一场文明的战争!一个我能找到并击败的敌人!一个按规则战斗的敌人!(Give me a civilized war! An enemy I can find and beat! An enemy who fights by the rules!)——电影《晨星之子》
我们先从两个相关的问题开始:
第一个:中国已放开存款利率管制,但为什么有人说利率市场化实际上还未实现?今年银行大额存单利率明显上浮,这和利率市场化是否有关?
您可以开个脑洞先,想像一下“完全利率市场化”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如果有一天,我的国完全利率市场化了,妈就可以真正长袖善舞。证券在市场上买一买,卖一卖,基准利率就随着自己心意上下沉一沉,浮一浮。基准浮动了,资本市场和银行里各种期限和风险水平的利率,就也跟着一起舞蹈。这些资金的价格舞蹈了,市场上的资金总量和配置去向,就会按妈的心意舞蹈。最后,整个实体经济、您的生活,都会按妈的心意舞蹈。
再靠近点看这个过程:如果妈想让经济凉凉一些,银行负债成本便应声而起;该给谁加杠杠,加多少,自己的资产负债和利润结构该是什么形状,便也应声调整;银行(和资本市场)变得好敏感好灵活,没人再靠“量”(无节操扩张)赚钱,违背商业逻辑,收益与风险不匹配的行为完全消失,上到政府国企,下到小微三农,融资一片阳光透明。
利率完全市场化的世界,就是央行完全独立的世界。
但是。只要规则仍然是“财政决定货币”,只要银行最喜欢的抵押物(地和矿)仍在ZF手里,税费市场准入的规矩仍然由ZF来定,创造货币的就不是央行,妈就不可能完全独立,利率就不能完全市场化。
这个完美的场景能实现吗?恐怕难。世界上似乎并没有完全独立的央行。
那最“独立”的美联储也不独立吗?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相关问题:美债、美元发行总数和GDP之间有什么关联?
跟一个企业一样,短期内,企业要借钱维持正常运营。国家的“信贷”,对推动经济和造福人民(选民)也是必要的。
联邦政府借钱来干啥?
国债借来给国家财政用。财政支出和赤字越大,就得借越多。财政支出哪里去?国防、医保、基建、其他(川普老师大税改)。以上项目需要私人部门来执行,于是企业拿到订单、雇更多人,就业就拉动了;大家拿到工资再消费,整个经济就拉动了。政府自己的运转和支出(GDP中的巨大一块),拉动经济的过程也是一样的。
But,看长期,国家也跟企业一样,都要遵守LH老师的那句话:“借钱是要付利息的”。借的越多,债主要求的利息就越高——因为债越多违约风险越高,要覆盖风险当然得抬高价码。除此之外,债的需求减弱,也会使利息增加。结果呢?利率升高,或者说在不该升的时候升,也会拉动经济:只不过是往下拉。
接着往下想。
美债需求减少,会直接给美元造成压力,因为美元的价值和美债的价值是绑在一起的。美元弱了,债主收回来的钱就减值,就更不愿意借,对债的需求就进一步减少。恶性循环。到了这幅光景,每天光付利息就够喝好几壶了,您觉得联邦政府还剩多少力气多少去拉动GDP?(还没考虑欠人民的巨额社保金)。
再看货币发行。
这活儿本来应该是美联储主导,财政配合。但如果债务过重,加不加息的压力或者主动权就会从Fed转移到财政部。原因如下:通过影响利率,Fed可以影响债务成本,但如果按原定的加息节奏,意味着利息成本越来越高,财政还利息压力越来越大,财政部就必须发更多的新债来还利息。那川普老师的大税改咋办?
果然,两周前的议息会议,鲍威尔老师一开口,放出一群大白鸽,还有一股短期流动性瀑布。市场暗示息不加了,正从亚洲外逃的钱停下喘了口气。美股继续涨涨涨。
三年或七年之后,当大家提起本届联储掌门人鲍威尔老师时,会想到什么?
哦,就是被川普老师绑架的那一位。
川普老师多次提醒,如果没他帮忙,以鲍老师的简历要当联储主席,这辈子肯定排不上。为什么?其他联储主席都是何种大咖!写的东西和说的话直接拿来做教科书。鲍老师这种级别的咖,驾驭通胀的功力,您也只能呵呵哒。
思考完上面两个问题。央行究竟是不是独立,您大概心里有数了。
1876年,小巨角河战役,美国悍将卡斯特将军被印第安部落三面围攻。
鲍威尔老师的处境,正如小巨角河战役中的卡斯特将军:左边是股市,时而温顺,时而暴狂;前方是实体信贷,一个有机会便无限增长的巨人;右边是汇市,一个无论如何不能失手的死穴;想往后撤,等在那里的,是最凶猛的是人野兽——通货膨胀。他绝望地看了看华盛顿财政部,发现处境不比自己好多少。
我们的央妈也在小巨角河战役中,也许更惨烈。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央行是完全独立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