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写杂谈
怎样读书才能“过目不忘”?

怎样读书才能“过目不忘”?

作者: edwardzhang24 | 来源:发表于2020-05-27 19:59 被阅读0次

刚刚读过的书,一放下就记不清讲了什么。

向人推荐,只知道说“好看”,哪里好看却说不出来。

这种过目即忘的读书,读再多也没有用。

只有将书中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外化于行,提升自己,这样的读书才有意义。

只读一遍就“过目不忘”的人,我反正没有碰到过,只记得《三国演义》里有个奇人张松能做到。

精神科医生桦泽紫苑在他的《过目不忘的读书法》书中,公开了他的被大脑科学所证明的“过目不忘”的读书法,读来颇有启发。

图片来自网络

他的读书法,关键词就是“输出”与“碎片时间”。

“过目不忘读书法”的三项基本原则如下:

一.一周输出3次来强化记忆

大脑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就是“将最初输入的知识在7-10天内输出3-4次”。

人类大脑储存信息的地方叫“海马体”,因为海马体暂时储存信息的周期为1-2周。在这段时间,如果某部分信息被2-3次重复使用的话,大脑就会给这部分信息贴上“重要”的标签,然后这部分信息会被转移到大脑记忆的金库——额叶部分,变成长期记忆。

那么,如何输出信息呢?

作者介绍了3个方法:

1.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用笔在重要的内容下面划线。

2.给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

3.将读书时的感想、发现和名言发到网上与人分享。写书评或摘要。

我读书时(非小说类),也常常会手里拿只笔,划出书中的金句,有启发的故事则存入印象笔记。

同时,在书的空白处,记下自己读书时的闪念——这些都是很好的写读书笔记的内容。

书通读完后,我会把书中划线部分抄录到笔记本上。这也是钱钟书先生使用的只读笔记本法——把书中的亮点带走后,大部分书都可以扔掉。今后,只读笔记就可以了。

如果一本书有很多地方划线和有自己的闪念,就可以写读书笔记,来整理强化记忆。

第二遍读书就只关注划线部分。

二.碎片化读书法

作者每月读30本书,大都利用的是碎片化时间,比如乘地铁以及等地铁的时间。

如果通勤时间每天按2小时算,一个月就能多出40-50个小时读书的时间。

而地铁中玩手机的人占了绝大多数,白白浪费了时间。

从记忆的效果来看,60分钟连续读书的效果,其实不如4个15分钟的断续读书。

因为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在开始和结束时精力比较集中,这种行为被称为“初始效应”和“末尾效应”,而精力集中时记忆力也更高。

如果60分钟连续读书,就只有一个开始和结尾。分成4个15分钟后,开始和结尾就变成了4个。

也有时间管理者提出了“番茄钟”的做法,一个番茄钟为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再接下一个番茄钟。

这和作者提倡的15分钟读书法一样,都是碎片化读书,究竟哪个好,要看个人注意力集中的持久度了。我更倾向于25分钟读书法,感觉15分钟,间隔太多,容易打断思路。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研究证明,读书6分钟后受试者的心跳就会平缓、肌肉得到放松,睡前读书能让我们更容易入睡。当然,这得是纸质书,电子反光界面的书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会影响入睡。

我的做法是,睡前读5-10分钟笔记,因为在睡觉的过程中大脑不会再输入新的信息,也就不会引起记忆的冲突,效果会更好。

三.深读而不速读

所谓深读,也就是精读,要能达到和人讨论的程度。总之,要重视读书的品质,而不要去追求读书的数量。

与其读100本书,不如好书读100遍。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古人还说,读书需“老守一井,力求及泉”。

因为真正的本事掌握,都来自于精读。

精读一是要反复读,二是要精思,要以打坐的方式来慢慢品。

最重要的是要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挂钩,也就是“连接阅读”,这样才能把新的知识和旧有知识挂钩,内化于心,一辈子都忘不了。

当然,要选出适合自己的好书,离不开大量的阅读。80%以上的书都是不需要精读的,浏览全书,找出书中亮点,带走即可。只有极少数好书,才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在人生的各个阶段,给予我们不同的启迪。

小结:除了以上部分,书中关于读书的好处,以及如何选书,都给出了可行的建议。值得喜欢读书的朋友参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样读书才能“过目不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fud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