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好触发、从众触发、权威触发、恐惧触发、互惠和一致性触发
- 1 从众触发
一个简单的问题:观察下面的图片,找出左侧与其长度最接近的一条线。有趣的地方在于:实验者被编入一个七人小组,但其中包含六个“托儿”,让他们不是一起选A,就是集体选B。在接受试验的几十人之中,绝大多数人陷入了彷徨,当然很犹豫——本来得出了正确答案,却由于集体的干扰,而怀疑自己。最终结果中,竟然有36.8%的人选择了错误的答案;在对照组中,仅有1%的错误率。

在反复试验之后,有一个有趣的结论:
被试者 | “托儿” | 错误率 |
---|---|---|
1 | 1 | 1% |
2 | 2 | 13.6% |
3 | 3 | 31.8% |
- 再往上增加“托儿”的数量,错误率的增长就不再明显
这就是被我们描述为“三人成虎”的科学解释了,也印证了从众触发的有效性,更警醒每一个读到此处的人独立思考的作用多么重要!
- 2 权威触发
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刚上学的小朋友们总是更加相信老师的教育,却对父母的苦口婆心视而不见。因为人们潜意识里往往会觉得权威总是对的,而人天生就存在着“安全心理”的需求,认为服从权威可以有效增强这种安全感。天塌下来有高个儿的顶着,又何尝不是在为可以预见的后果寻找心理安慰?
- 3 恐惧触发
所谓恐惧触发开关,其实是利用人类担惊受怕的心理来制造压力,从而试图改造他人的态度或者行为。常常听到的“你再不好好XX,将来就会XX”,就是典型的利用恐惧触发对象的内心,进而激发自己想要的某种目的。我们经常使用,却又对它并无察觉。
- 4 互惠触发
你帮我,我帮你;在给出一点好处之后再请求帮忙,效果会好很多。
- 5一致性触发
“一致性”源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社会认知论。该理论认为,由于每个人都努力设法使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矛盾,所以一旦做出某个决策(例如,如果下了决心问了别人价格就要买下来),之后的行为就会不自觉地按照这个轨迹来进行。
网友评论